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及国外对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生态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候与水文 | 第20-21页 |
2.1.3 地形与地貌 | 第21页 |
2.1.4 植被与土壤 | 第21-22页 |
2.1.5 人口与社会经济情况 | 第22页 |
2.2 数据收集 | 第22-23页 |
2.2.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22页 |
2.2.2 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统计资料 | 第22-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预测 | 第25-36页 |
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 第25-31页 |
3.1.1 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过程 | 第27-28页 |
3.1.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分析 | 第28-31页 |
3.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覆盖预测 | 第31-34页 |
3.2.1 马尔科夫链(Markov)模型 | 第31页 |
3.2.2 元胞自动机(CA)模型 | 第31页 |
3.2.3 CA-Markov预测模型 | 第31-32页 |
3.2.4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预测模拟分析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 第36-44页 |
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36-37页 |
4.2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的变化 | 第37-40页 |
4.3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的变化 | 第40-41页 |
4.4 景观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4.4.1 自然因素 | 第41-42页 |
4.4.2 人文因素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生态风险评价 | 第44-55页 |
5.1 生态风险指数模型的构建 | 第44-47页 |
5.1.1 研究区生态风险小区的划分 | 第44-45页 |
5.1.2 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取 | 第45-47页 |
5.2 生态风险评价 | 第47-54页 |
5.2.1 空间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2.2 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 | 第48-51页 |
5.2.3 不同景观下生态风险的变化特征 | 第51-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生态风险预警 | 第55-68页 |
6.1 生态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55-59页 |
6.1.1 高程 | 第55-56页 |
6.1.2 植被覆盖度 | 第56-57页 |
6.1.3 土壤含盐量 | 第57-58页 |
6.1.4 地下水埋深 | 第58-59页 |
6.2 生态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59-64页 |
6.2.1 基于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59-60页 |
6.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6.2.3 生态风险预警模型检验 | 第62-64页 |
6.3 生态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 | 第64-68页 |
6.3.1 生态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6.3.2 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 | 第65-6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7.2 讨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