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调控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2页
        1.2.1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第14-16页
        1.2.2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碳变异及其相关性第16-19页
        1.2.3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与土壤质地的关系第19-20页
        1.2.4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第20-22页
    1.3 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30页
    2.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2.2 研究技术路线第24页
    2.3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3.1 研究区概况第24-26页
        2.3.2 样地设置第26页
        2.3.3 研究方法第26-30页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动态第30-42页
    3.1 引言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3.2.1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颗粒组成第31-34页
        3.2.2 土壤储水量时空动态第34-36页
        3.2.3 土壤储水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第36-38页
    3.3 讨论第38-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与碳储量的关系第42-53页
    4.1 引言第42-4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4.2.1 土壤含水量与储水量第44-45页
        4.2.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第45-46页
        4.2.3 土壤储水量与碳储量的关系第46-47页
    4.3 讨论第47-51页
    4.4 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第53-60页
    5.1 引言第53-5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5.2.1 土壤水分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空间动态第54-55页
        5.2.2 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时间动态第55-56页
        5.2.3 土壤储水量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第56-57页
    5.3 讨论第57-59页
    5.4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持水性第60-70页
    6.1 引言第60-6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6.2.1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持水性第61-63页
        6.2.2 土壤特性第63-66页
        6.2.3 土壤水分有效性、持水性与土壤特性间的关系第66-68页
    6.3 讨论第68-69页
    6.4 小结第69-70页
第七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的时间变异第70-82页
    7.1 引言第70-72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72-79页
        7.2.1 降水量与土壤容重第72-74页
        7.2.2 土壤总氮与孔隙度第74-76页
        7.2.3 土壤含水量与储水量第76-78页
        7.2.4 土壤储水量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第78-79页
    7.3 讨论第79-80页
    7.4 小结第80-82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8.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8.2 研究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BV感染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中T细胞、NK细胞亚群及NKT细胞特点
下一篇: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对下气道炎症转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