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 第14-16页 |
1.2.2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碳变异及其相关性 | 第16-19页 |
1.2.3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 第19-20页 |
1.2.4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 | 第20-22页 |
1.3 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3.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3.2 样地设置 | 第26页 |
2.3.3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动态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2.1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颗粒组成 | 第31-34页 |
3.2.2 土壤储水量时空动态 | 第34-36页 |
3.2.3 土壤储水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 | 第36-38页 |
3.3 讨论 | 第38-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与碳储量的关系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2.1 土壤含水量与储水量 | 第44-45页 |
4.2.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 | 第45-46页 |
4.2.3 土壤储水量与碳储量的关系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 | 第53-60页 |
5.1 引言 | 第53-5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5.2.1 土壤水分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空间动态 | 第54-55页 |
5.2.2 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时间动态 | 第55-56页 |
5.2.3 土壤储水量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 | 第56-57页 |
5.3 讨论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持水性 | 第60-70页 |
6.1 引言 | 第60-6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6.2.1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持水性 | 第61-63页 |
6.2.2 土壤特性 | 第63-66页 |
6.2.3 土壤水分有效性、持水性与土壤特性间的关系 | 第66-68页 |
6.3 讨论 | 第68-69页 |
6.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的时间变异 | 第70-82页 |
7.1 引言 | 第70-72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7.2.1 降水量与土壤容重 | 第72-74页 |
7.2.2 土壤总氮与孔隙度 | 第74-76页 |
7.2.3 土壤含水量与储水量 | 第76-78页 |
7.2.4 土壤储水量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 第78-79页 |
7.3 讨论 | 第79-80页 |
7.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