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分析 | 第17-25页 |
2.1 农村大学生生活与心理上的特点问题分析 | 第17-20页 |
2.1.1 生活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 第17-18页 |
2.1.2 学习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 第18页 |
2.1.3 性格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 第18-19页 |
2.1.4 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 第19页 |
2.1.5 就业意向方面的特点与问题 | 第19-20页 |
2.2 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不够 | 第20-21页 |
2.2.2 对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 第21-22页 |
2.2.3 对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欠佳 | 第22-23页 |
2.3 影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一统的格局 | 第23页 |
2.3.2 农村家庭残缺的爱与压力 | 第23-24页 |
2.3.3 农村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滞后 | 第24-25页 |
第3章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其与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5-34页 |
3.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25-26页 |
3.1.1 积极心理学兴起的渊源 | 第25-26页 |
3.1.2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 第26页 |
3.2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26-30页 |
3.2.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 第26-27页 |
3.2.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第27-28页 |
3.2.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 第28-30页 |
3.3 积极心理学与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 第30-34页 |
3.3.1 理念的一致性 | 第30页 |
3.3.2 内容的适用性 | 第30-31页 |
3.3.3 方法的互补性 | 第31-32页 |
3.3.4 对象的相似性 | 第32页 |
3.3.5 强调实效性 | 第32页 |
3.3.6 关注组织性 | 第32-33页 |
3.3.7 重视主体积极性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4-42页 |
4.1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农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 第34-37页 |
4.1.1 关注并提升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 第34-35页 |
4.1.2 利用积极心理辅导法提高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第35-37页 |
4.1.3 采取个案协助的双向交流法培养农村大学的积极体验 | 第37页 |
4.2 培养农村大学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的积极人格 | 第37-39页 |
4.2.1 发掘农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 第37-38页 |
4.2.2 增强农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 | 第38-39页 |
4.2.3 培养农村大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 第39页 |
4.3 营造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 第39-42页 |
4.3.1 建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39-40页 |
4.3.2 打造积极的课程教学环境 | 第40-41页 |
4.3.3 培育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