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感性工学的儿童智能穿戴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 第19-27页 |
2.1 层次分析法 | 第19-22页 |
2.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页 |
2.1.2 构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 第20-21页 |
2.1.3 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第21页 |
2.1.4 一致性检验 | 第21-22页 |
2.2 儿童智能穿戴产品功能收集 | 第22-23页 |
2.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父母需求权重排序 | 第23-26页 |
2.3.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第24页 |
2.3.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24-25页 |
2.3.3 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感性需求分析 | 第27-37页 |
3.1 感性工学 | 第27-28页 |
3.2 父母对儿童智能穿戴设备的感性需求分析 | 第28-33页 |
3.2.1 感性词汇的确定 | 第28-30页 |
3.2.2 儿童智能可穿戴样品的选择 | 第30-32页 |
3.2.3 运用语义差分量表法对父母进行调研 | 第32-33页 |
3.3 数据分析及产品感性需求的确定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技术可行性与需求词汇分析 | 第37-49页 |
4.1 定位追踪 | 第37-39页 |
4.2 健康监测 | 第39-41页 |
4.3 芯片技术 | 第41-42页 |
4.4 屏幕技术 | 第42-44页 |
4.5 电池技术 | 第44-45页 |
4.6 需求词汇分析 | 第45-48页 |
4.6.1 轻盈 | 第46页 |
4.6.2 活泼 | 第46-47页 |
4.6.3 安全 | 第47-48页 |
4.6.4 柔和 | 第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学龄初期儿童与产品设计研究 | 第49-62页 |
5.1 学龄初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性 | 第50-54页 |
5.1.1 身体发展特点 | 第50-51页 |
5.1.2 心理发展特点 | 第51-52页 |
5.1.3 认知发展特点 | 第52-53页 |
5.1.4 行为发展特点 | 第53-54页 |
5.2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分析 | 第54-59页 |
5.2.1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色彩分析 | 第55-57页 |
5.2.2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材质分析 | 第57-58页 |
5.2.3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形态分析 | 第58-59页 |
5.3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人机尺寸分析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儿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实例设计 | 第62-68页 |
6.1 需求汇总与分析 | 第62页 |
6.2 设计方案与草图 | 第62-64页 |
6.3 设计过程 | 第64-67页 |
6.3.1 材质 | 第64页 |
6.3.2 色彩 | 第64-65页 |
6.3.3 造型 | 第65-66页 |
6.3.4 设计展示 | 第66-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