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

国有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变迁--以洛阳T厂生活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4页
        1、洛阳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历史沿革第11-12页
        2、涧西区作为工厂社区所在地第12页
        3、新中国早期单位制形成:国有工厂的发展与工厂社区的形成第12-13页
        4、经济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制第13-14页
        5、现代社区建设第14页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第14-17页
        1、研究对象说明:T厂的兴建与六十年发展第15页
        2、研究问题的提出:工厂社区文化变迁第15-17页
    三、研究方法与实地调研经过第17-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9-29页
    一、中国的工业化与单位制第19-22页
        1、工厂和工人研究的时代特征第19页
        2、工厂和工人研究的多种路径第19-22页
    二、社区研究第22-25页
        1、社区研究的经典理论回顾第22-24页
        2、中国的单位制社区研究第24-25页
    三、本文视角与创新之处第25-29页
        1、回归舒茨与新制度主义第25-27页
        2、全文脉络第27-29页
第三章 开辟新天:T厂社区的兴建与发展第29-43页
    一、T厂社区的规划规模与福利设施建设第29-32页
        1、住房作为生活区基本设施第29-30页
        2、作为职工福利的生活配套设施第30-32页
    二、进驻工厂社区的人第32-38页
        1、居民来源与变化第32-33页
        2、居民结构与特点第33-35页
        3、工人居住地域的集中化和分房政策第35-38页
    三、工厂文化塑造与精神动力第38-43页
        1、高密度的集体学习第38-39页
        2、统一的生活情景与公共生活第39-41页
        3、集体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第41-43页
第四章 院墙之内: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的形成第43-53页
    一、公共生活之上的群体意识第43-47页
        1、饮食习惯第43-44页
        2、大厂普通话第44-45页
        3、婚姻观念第45-46页
        4、生育观念第46-47页
    二、思想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塑造第47-51页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切跟党走第47-48页
        2、个人与工厂的关系:分配制度带来的依附关系第48-49页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缺位第49-51页
    三、举国体制下生发的单位制工厂社区文化第51-53页
第五章 时空变换:改制中社区福利设施的消解第53-65页
    一、生活空间的历时态改变第53-55页
        1、工厂主导的家属区福利安排第53-54页
        2、工厂自成一体的给养体系第54-55页
    二、企业改制作为社区空间变迁的背景与推动力第55-58页
        1、主辅分离和社区空间变化第55页
        2、昔日场所今何在第55-58页
    三、高福利生活的消解第58-65页
        1、居民曾享有的福利种类第59-60页
        2、内外之别与“硬”福利的消减第60-61页
        3、在职职工的福利保障第61-65页
第六章 打破围墙:改制中居住面积的商品化第65-79页
    一、作为多重前提的住房改革第65-67页
        1、住房改革的基本政策第65-66页
        2、作为公积金补偿的房改房第66-67页
    二、工厂社区房屋的租赁与买卖第67-70页
        1、引起租赁与买卖的动因第67-68页
        2、房改房的卖家第68-69页
        3、房改房的买家第69-70页
    三、房产开发与住宅区环境变化第70-79页
        1、工厂对社区房地产资源的垄断第70-72页
        2、工厂社区的旧房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第72-74页
        3、拆迁补偿的不公平问题第74-79页
第七章 转型之殇:居民结构的历时态变化第79-93页
    一、职工结构的历时态变化第79-82页
        1、改革开放以前的职工来源第79-81页
        2、工二代与八十年代的大接班第81-82页
    二、国有企业改制与职工下岗分流第82-87页
        1、减员增效与“一刀切”政策第82-85页
        2、改革的深化和职工的多种分流方式第85-87页
    三、工资制度调整对居民结构的影响第87-93页
        1、差别工资和浮动工资制度第87-88页
        2、工资制度改革对居民结构的影响第88-93页
第八章 星星之火:个体意识的兴起和社区感变化第93-107页
    一、社区里的公共生活第93-99页
        1、文艺骨干从何而来第93-95页
        2、文艺骨干今何在:小范围的闲暇活动第95-97页
        3、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第97-99页
    二、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提升第99-102页
        1、社区互助中的居民自发第99-100页
        2、星星之火:碎片化的互助网络第100-102页
    三、工厂企业作为工厂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第102-107页
        1、不可燎原的星星之火:无力的个人第102-103页
        2、地方政府的尴尬处境第103-105页
        3、貌合神离的工人与工厂第105-107页
第九章 魂归何处:日渐消亡的新中国工业遗产第107-119页
    一、国家行为:社区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第107-110页
        1、先于工厂社区存在的共同体意识第107-108页
        2、工人的优越感形成过程第108-109页
        3、“我们”感的改变与心灵共同体的消解第109-110页
    二、社区自下而上形成的可能性讨论第110-112页
        1、居民互动发生的场域第110-111页
        2、居民互动发生的个体间关系类型第111页
        3、国家对互动中的“我们”感的影响方式第111-112页
    三、讨论:作为“遗产”的工厂社区将魂归何处?第112-119页
        1、行将远去的热心人和奉献精神第112-113页
        2、“造人”机制的消解和变化第113-115页
        3、魂归何处:无处安放的工厂社区共同体意识第115-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 受访者名单第123-125页
后记第125-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田地上节肢动物种类及重要种暴露于Bt蛋白的程度研究
下一篇:菘蓝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