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P2P网络深度包业务识别(DPI)方法的改进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现状第9-10页
   ·作者所做工作以及论文创新点第10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10-12页
第二章 业务识别的相关方法第12-24页
   ·端口号识别方法第12页
   ·机器学习识别方法第12-14页
     ·支持向量机第12-13页
     ·神经网络第13-14页
   ·DPI方法第14-23页
     ·DPI 方法的原理第14页
     ·DPI 方法的关键点第14-15页
     ·获取应用层特征码的途径第15页
     ·常见的业务的应用层特征码第15页
     ·单模式匹配第15-21页
     ·多模式匹配第21-22页
     ·DPI 方法的不足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基于后缀数组提取业务应用层特征码算法第24-46页
   ·基于后缀数组提取业务应用层特征码算法的意义第24页
   ·求解问题的数学模型及难点第24-27页
     ·建立数学模型第24-25页
     ·求解问题的误区和难点第25-27页
   ·后缀数组第27-33页
     ·后缀数组的定义第27-28页
     ·后缀数组的构造第28-31页
     ·最长公共前缀的构造第31-33页
   ·基于后缀数组的最长公共连续子串算法第33-40页
     ·基于后缀数组的最长公共子串算法思想第33-36页
     ·二分算法中一些细节问题第36-37页
     ·判定部分的实现问题第37-40页
   ·算法的正确性证明第40-42页
     ·证明子串的公共性第40-41页
     ·证明子串的最长性第41-42页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第42-43页
     ·各部分时间复杂度计算第42-43页
     ·整体的时间复杂度计算第43页
   ·实际环境中对算法的一些改进第43-45页
     ·含有杂质的单个业务的数据包第44-45页
     ·含有多种业务的数据包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基于增量式构造AC自动机的匹配模板算法第46-66页
   ·改进AC自动机算法的意义第46-47页
   ·离线构造匹配模版第47-52页
     ·构造Trie 树第47-48页
     ·构造失败指针第48-52页
   ·基于增量式构造AC自动机的匹配模版算法第52-63页
     ·失效节点的位置第52-55页
     ·基于增量式构造AC 自动机的匹配模版算法的基本思想第55-56页
     ·设置新增节点的失败指针的指向第56-57页
     ·更新失效节点的失败指针的指向第57-60页
     ·完整源代码第60-63页
   ·基于增量式构造 AC自动机的匹配模版算法的正确性分析第63-64页
     ·证明设置新增节点失败指针指向的正确性第64页
     ·证明更新失效节点失败指针指向的正确性第64页
   ·基于增量式构造 AC自动机的匹配模版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第64-65页
     ·插入模式串的时间复杂度第64页
     ·设置新增节点的时间复杂度第64-65页
     ·设置可能失效节点的时间复杂度第65页
     ·时间复杂度对比第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仿真系统及性能分析第66-80页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第66页
   ·系统的功能需求第66页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第66-67页
   ·系统模块详细介绍第67-73页
     ·系统初始化模块第68页
     ·数据采集模块第68-69页
     ·数据预处理模块第69-71页
     ·识别模块第71-72页
     ·应用层特征码提取模块第72-73页
     ·更新匹配模版模块第73页
   ·系统功能测试第73-76页
     ·测试业务识别功能第74页
     ·测试提取应用层特征码功能第74-76页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第76页
   ·系统性能分析第76-79页
     ·基于后缀数组提取业务应用层特征码算法性能分析第76-77页
     ·基于增量式构造匹配AC 自动机的匹配模版算法性能分析第77-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论文总结第80-81页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缩略词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发表论文第87-88页
参加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QoS控制中的主动队列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业务识别的QoS路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