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 一、概述 | 第11-12页 |
| (一) 司法分流的定义和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 (二) 改革的努力和1990年少年法院法的修正案 | 第12页 |
| 二、司法分流的优点和缺点 | 第12-15页 |
| (一) 司法分流的优点 | 第12-13页 |
| (二) 司法分流的缺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侦查程序中的司法分流可能性 | 第15-25页 |
| 一、无法律后果的司法分流 | 第15-16页 |
| 二、实行教育措施后的司法分流 | 第16-19页 |
| (一) 教育措施 | 第16-18页 |
| (二) 必要性 | 第18-19页 |
| (三)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 | 第19页 |
| 三、实行非要式法官程序后的司法分流 | 第19-25页 |
| (一) 第45条第3款的一般规定 | 第19-20页 |
| (二) 第45条第3款司法分流的前提 | 第20-21页 |
| (三) 第45条第3款法官的教育措施 | 第21-23页 |
| (四) 少年法庭辅助人的参与 | 第23页 |
| (五) 少年法官的决定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中间程序和审判程序中的司法分流可能性 | 第25-32页 |
| 一、适用的程序范围 | 第25-26页 |
| (一) 未成年人刑事简易程序 | 第25页 |
| (二) 普通的未成年人刑事程序 | 第25-26页 |
| 二、具体适用案例:根据第47条第1款第1-4项的司法分流 | 第26-28页 |
| (一) 无法律后果的司法分流 | 第26页 |
| (二) 实施教育措施后的司法分流 | 第26-27页 |
| (三) 履行义务和命令后的司法分流 | 第27页 |
| (四) 为避免因不成熟做出无罪宣告而进行的司法分流 | 第27-28页 |
| 三、暂时的中止 | 第28-31页 |
| (一) 暂时中止程序的形式和法律效力 | 第28-30页 |
| (二) 暂时中止程序的评价 | 第30-31页 |
| 四、检察官的同意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按照第45条、第47条进行司法分流的法律问题 | 第32-40页 |
| 一、与依照普通程序法进行司法分流的关系 | 第32-34页 |
| (一) 与《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2款的关系 | 第32页 |
| (二) 与《刑事诉讼法》第153条及以下各条的关系 | 第32-34页 |
| 二、在教育登记簿中进行记载 | 第34-35页 |
| 三、作为司法分流前提的未成年人的供认 | 第35-36页 |
| 四、警察促成的司法分流 | 第36-37页 |
| 五、各联邦州之间在分流条例和分流实践上的区别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中国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司法分流的规定 | 第40-44页 |
| 一、附条件不起诉在中国的产生 | 第40页 |
| 二、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立法现状 | 第40-41页 |
| 三、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 (一) 适用范围上的问题 | 第41页 |
| (二) 监督方面的问题 | 第41-42页 |
| (三) 审查期限方面的问题 | 第42页 |
| (四) 被害人救济方面的问题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