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技术径流削减体系及效能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LID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LID技术介绍 | 第11-13页 |
1.2.2 国外LID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LID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LID技术对径流削减的体系构建 | 第17-37页 |
2.1 LID技术分类 | 第17-23页 |
2.1.1 LID技术分类及特征 | 第17-19页 |
2.1.2 LID措施技术参数 | 第19-23页 |
2.2 单项LID技术对径流削减的理论计算 | 第23-34页 |
2.2.1 下凹式绿地 | 第23-25页 |
2.2.2 绿色屋顶 | 第25-26页 |
2.2.3 透水铺装 | 第26-27页 |
2.2.4 雨水花园 | 第27-28页 |
2.2.5 植草沟 | 第28-29页 |
2.2.6 高位花坛 | 第29-30页 |
2.2.7 渗透塘 | 第30-31页 |
2.2.8 湿塘 | 第31-32页 |
2.2.9 雨水湿地 | 第32页 |
2.2.10 调节塘 | 第32-33页 |
2.2.11 调节池 | 第33页 |
2.2.12 蓄水池/雨水桶 | 第33页 |
2.2.13 LID技术对径流削减的响应体系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典型LID技术参数确定及径流削减体系率定 | 第37-57页 |
3.1 设计降雨强度 | 第37-38页 |
3.2 试验装置 | 第38-41页 |
3.3 试验设计 | 第41-45页 |
3.3.1 土壤渗透速率 | 第41-42页 |
3.3.2 人工配土 | 第42-43页 |
3.3.3 植草沟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3.3.4 下凹式绿地试验方法 | 第44页 |
3.3.5 高位花坛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5-55页 |
3.4.1 土壤入渗系数 | 第45-46页 |
3.4.2 人工配土渗透速率分析 | 第46-47页 |
3.4.3 植草沟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4.4 下凹式绿地试验分析 | 第49-52页 |
3.4.5 高位花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3.4.6 削减率实际值与理论值比较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LID技术组合效能优化研究 | 第57-76页 |
4.1 LID规划流程 | 第57-64页 |
4.1.1 基础资料分析 | 第58页 |
4.1.2 控制目标确定 | 第58-60页 |
4.1.3 LID措施选用流程 | 第60-64页 |
4.2 LID措施评估优化 | 第64-75页 |
4.2.1 径流控制评估 | 第65-67页 |
4.2.2 径流污染控制 | 第67-68页 |
4.2.3 建设及管理维护成本 | 第68-69页 |
4.2.4 生态景观功能 | 第69-70页 |
4.2.5 LID措施比选优化 | 第70-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