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实现公众知情权的主要制度保证 | 第15页 |
·推进我国法治化层次的必要“助推器” | 第15-16页 |
·保障民主的有效手段 | 第16页 |
·人文主义关怀的情愫表现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基本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性质的界定 | 第19-20页 |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涵义 | 第20-21页 |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1-23页 |
·利益平衡原则 | 第21-22页 |
·效率原则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外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概况 | 第23-31页 |
·域外的图景 | 第23-26页 |
·行政救济 | 第23-25页 |
·行政复议 | 第23-24页 |
·信息专员救济制度 | 第24页 |
·行政裁判所救济 | 第24-25页 |
·司法救济 | 第25-26页 |
·本土的勃兴 | 第26-29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发展:先地方,后中央 | 第26-27页 |
·地方的实践 | 第26页 |
·中央的推广 | 第26-27页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行政复议制度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纠纷的应对 | 第27-28页 |
·行政诉讼制度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纠纷的应对 | 第2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域外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构想 | 第31-65页 |
·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完善的前提:理性对待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纠纷 | 第31-34页 |
·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完善的关键:修改以《条例》为中心的相关联法规范 | 第34-40页 |
·修改《条例》相关“模糊”条款,强化“公开原则” | 第34-37页 |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与保密法律体系的对接 | 第37-40页 |
·《保密法》:修改不如整合 | 第37-39页 |
·《档案法》:抓小放大,以行政性规范文件的规制为重心 | 第39-40页 |
·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完善的核心:相关救济制度的改进与创立 | 第40-65页 |
·行政复议制度的程序革新 | 第41-45页 |
·改良复议书面审查制度 | 第41-42页 |
·强化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制度 | 第42-43页 |
·进一步明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机关的确定规则 | 第43-44页 |
·简化行政复议内部处理程序,体现效率原则 | 第44-45页 |
·完善司法解释,解开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困局 | 第45-60页 |
·对于受案范围的思考与修正 | 第45-49页 |
·对当事人资格的思考与修正 | 第49-56页 |
·对证明责任的完善 | 第56-60页 |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创新发展 | 第60-65页 |
·运用“案例指导制度”指导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裁判 | 第60-62页 |
·适应给付行政的需求,引入行政给付诉讼类型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