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及建设研究

作者简历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21-26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5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2 文献综述第26-3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26-3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31-34页
        1.2.3 研究评述第34-35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5-38页
        1.3.1 研究思路第35-37页
        1.3.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38-40页
        1.4.1 研究方法第38-39页
        1.4.2 创新点第39-40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40-5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40-44页
        2.1.1 矿区的界定第40页
        2.1.2 和谐矿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目标第40-41页
        2.1.3 重点矿业经济区界定第41-44页
    2.2 理论基础第44-51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4-46页
        2.2.2 生态文明理论第46-48页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48-50页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50-51页
    2.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国内外和谐矿区履行的现状与经验第53-69页
    3.1 国外和谐矿区建设第53-61页
        3.1.1 加拿大矿地关系政策与实践第53-56页
        3.1.2 澳大利亚矿地关系政策与实践第56-59页
        3.1.3 美国矿地关系政策和实践第59-61页
    3.2 国内和谐矿区建设第61-65页
        3.2.1 青海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第61-62页
        3.2.2 西藏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第62-64页
        3.2.3 山西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第64-65页
    3.3 相关启示第65-68页
        3.3.1 加强立法,明确矿区利益分配的法律框架第65-66页
        3.3.2 明晰产权,赋予各利益相关者平等的谈判地位第66-67页
        3.3.3 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消弭矿区矛盾第67页
        3.3.4 注重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第69-88页
    4.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基础第69-72页
        4.1.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69页
        4.1.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的界定第69-70页
        4.1.3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第70-72页
    4.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构建第72-77页
        4.2.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框架第72-77页
        4.2.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质量判断第77页
    4.3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方法选择第77-85页
        4.3.1 网络层次分析法第78-81页
        4.3.2 熵值法第81-82页
        4.3.3 模糊C-均值算法第82-84页
        4.3.4 理想点矩阵第84-85页
    4.4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基本流程第85-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第88-103页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88-89页
    5.2 评估实施第89-95页
        5.2.1 权重获取第89-91页
        5.2.2 隶属度矩阵构建第91页
        5.2.3 模糊综合测度第91-95页
    5.3 结果分析第95-101页
        5.3.1 目标层分析第95-97页
        5.3.2 准则层分析第97-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六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产业依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103-114页
    6.1 资源依赖与资源诅咒理论第103-106页
        6.1.1 理论介绍第103-105页
        6.1.2 资源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第105-106页
    6.2 研究设计第106-109页
        6.2.1 模型设定第106-107页
        6.2.2 变量选取第107-109页
    6.3 实证结果第109-113页
        6.3.1 资源产业依赖的经济影响第109-110页
        6.3.2 资源产业依赖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第110-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七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路径选择第114-125页
    7.1 研究设计第114-117页
        7.1.1 指标选择第114-115页
        7.1.2 研究方法选择第115-117页
    7.2 实证结果第117-123页
        7.2.1 成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第117-119页
        7.2.2 衰退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第119-120页
        7.2.3 再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第120-121页
        7.2.4 成长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第121-123页
    7.3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八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建设建议第125-134页
    8.1 政府制度引导第125-130页
        8.1.1 资源节约集约的调节机制第125页
        8.1.2 生态恢复治理的补偿机制第125-126页
        8.1.3 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第126-128页
        8.1.4 建立矿区群众的收益增值的资产管理机制第128页
        8.1.5 矛盾纠纷协调化解的工作机制第128-129页
        8.1.6 制定和谐矿区建设差异性制度第129页
        8.1.7 建立社会责任指导制度第129-130页
    8.2 企业主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第130-132页
        8.2.1 关键利益相关者责任优先模式第130-131页
        8.2.2 利益相关者责任全面推动模式第131-132页
    8.3 社会积极参与和谐矿区建设第132-134页
        8.3.1 公众力量的壮大第132页
        8.3.2 第三方组织的发育第132-134页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9.1 研究结论第134-136页
    9.2 研究展望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0页
附录一 主准则层权重专家打分问卷第150-152页
附录二 各年份和谐矿区各维度得分情况第152-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下一篇:山西某矿山高边坡马兰黄土非饱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