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 关于对蔡和森思想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关于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贡献的研究 | 第12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史论结合法 | 第12-13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3. 历史分析法 | 第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4页 |
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4页 |
二、蔡和森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14-20页 |
(一) 传统教育与湖湘文化的熏陶 | 第14-16页 |
1. 儒、墨等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14-15页 |
2. 湖湘文化的浸润 | 第15-16页 |
(二) 蔡和森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实践 | 第16-18页 |
(三) 马列主义对蔡和森的深远影响 | 第18-20页 |
三、蔡和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探索 | 第20-33页 |
(一) 中共二大之前,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及活动 | 第20-25页 |
1. 建党思想 | 第21-24页 |
2. 建党活动 | 第24-25页 |
(二) 中共二大及以后,蔡和森对中国革命理论及道路的探索 | 第25-29页 |
1. 起草中国革命纲领 | 第25-26页 |
2. 以《向导》指导中国革命 | 第26-27页 |
3. 参与指导五卅运动 | 第27-28页 |
4. 提出两湖革命根据地 | 第28-29页 |
(三) 国民革命失败后,蔡和森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总结 | 第29-33页 |
1. 指导北方局工作 | 第30-31页 |
2. 批判“陈独秀主义” | 第31-33页 |
四、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33-39页 |
(一) 蔡和森的思想极具系统性 | 第33-34页 |
(二) 理论联系实践,更加注重理论 | 第34-36页 |
1. 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34-35页 |
2. 思想理论的学习与宣传 | 第35-36页 |
(三) 聚焦国内外的革命战略思想 | 第36-39页 |
1. 牢牢把握国际情形与世界革命发展态势 | 第36-38页 |
2. 深度揭露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勾结罪行 | 第38页 |
3. 开展舆论工作争取国际同情,吸聚革命力量 | 第38-39页 |
五、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 第39-50页 |
(一)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40-42页 |
1.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40-41页 |
2. 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 | 第41-42页 |
(二) 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 第42-50页 |
1. 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第42-43页 |
2.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论断 | 第43-44页 |
3. 对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宣传 | 第44-45页 |
4. 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卓越贡献 | 第45-48页 |
5. 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蔡和森思想的借鉴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