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费托合成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费托合成的研究历史 | 第8-9页 |
1.1.2 费托合成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费托合成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费托合成反应产物分布 | 第10-11页 |
1.3 费托合成催化剂 | 第11-16页 |
1.3.1 沉淀型铁基催化剂 | 第11-13页 |
1.3.2 负载型铁基催化剂 | 第13-16页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 | 第18-22页 |
2.1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18-19页 |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氮物理吸附(BET) | 第19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 | 第19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19页 |
2.2.4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19页 |
2.2.5 红外(FTIR) | 第19-20页 |
2.2.6 热重分析(TGA) | 第20页 |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0页 |
2.2.8 穆斯堡尔谱 | 第20页 |
2.3 费托合成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碱金属对碳化硅负载的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22-29页 |
3.1 碱金属对 10Fe/SiC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页 |
3.1.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2-23页 |
3.2 K助剂对 10Fe/SiC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3-24页 |
3.2.2 催化剂的TPR表征 | 第24-25页 |
3.3 反应参数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3.3.1 不同还原气氛下 10Fe0.8K/SiC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5-26页 |
3.3.2 不同反应温度下 10Fe0.8K/SiC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6-27页 |
3.3.3 不同反应压力下 10Fe0.8K/SiC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载体和钾对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29-52页 |
4.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4.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9-33页 |
4.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51页 |
4.3.1 载体的红外表征结果 | 第34页 |
4.3.2 催化剂的BET表征结果 | 第34-36页 |
4.3.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 | 第36-38页 |
4.3.4 催化剂的XPS表征结果 | 第38-40页 |
4.3.5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 | 第40-44页 |
4.3.6 催化剂的TEM表征结果 | 第44-49页 |
4.3.7 催化剂的TG表征结果 | 第49-50页 |
4.3.8 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表征结果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钾、钠和硫对碳改性的铁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52-59页 |
5.1 碳改性的载体对铁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2-56页 |
5.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5.1.2 催化剂的评价 | 第53-54页 |
5.1.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56页 |
5.2 硫对铁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5.2.2 催化剂的评价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