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计算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车站能力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车站能力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现有研究不足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思路第17-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7-19页
第2章 矿区铁路技术站技术特点第19-29页
    2.1 矿区铁路技术站概述第19-21页
        2.1.1 矿区铁路特点第19页
        2.1.2 矿区铁路技术站分类第19-20页
        2.1.3 矿区铁路技术站的布置形式第20-21页
    2.2 技术设备运用第21-23页
        2.2.1 技术设备组成第21-22页
        2.2.2 技术设备占用过程第22-23页
    2.3 车站运输组织第23-24页
    2.4 矿区铁路车站技术作业过程分析第24-27页
        2.4.1 技术作业内容第24-25页
        2.4.2 技术作业过程第25-27页
    2.5 矿区铁路技术站特殊性分析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第29-37页
    3.1 矿区铁路运输系统概述第29-30页
    3.2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概述第30-31页
        3.2.1 技术站能力体系第30页
        3.2.2 技术站各项能力定义第30-31页
    3.3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1-33页
        3.3.1 矿区铁路技术站的布置第31-32页
        3.3.2 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第32页
        3.3.3 列车的相关技术作业第32-33页
        3.3.4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33页
    3.4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概述第33-36页
        3.4.1 技术站能力查定的传统方法第33-34页
        3.4.2 半自动数据查定方法第34-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矿区铁路技术站能力计算第37-54页
    4.1 现行技术站能力计算的局限性第37页
    4.2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第37-40页
        4.2.1 咽喉占用时间标准的确定第37-39页
        4.2.2 咽喉道岔组的分组第39页
        4.2.3 妨碍时间问题第39-40页
    4.3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第40-44页
        4.3.1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确定第40-41页
        4.3.2 到发线特殊占用时间分析第41-42页
        4.3.3 列车占用时间分布规律分析第42-44页
    4.4 改编能力的计算方法第44-45页
    4.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空费系数确定方法第45-53页
        4.5.1 灰色系统理论第45-46页
        4.5.2 灰色决策信息的规范化第46-49页
        4.5.3 计算步骤第49页
        4.5.4 空费系数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第49-51页
        4.5.5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51-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实例分析第54-66页
    5.1 XX车站概况第54-55页
        5.1.1 车站位置及任务第54页
        5.1.2 车站站场概况第54-55页
    5.2 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整理第55页
        5.2.1 原始数据采集第55页
        5.2.2 原始数据分析整理第55页
    5.3 咽喉区通过能力计算第55-57页
        5.3.1 下行端咽喉通过能力第55-56页
        5.3.2 上行端咽喉通过能力第56-57页
    5.4 到发线通过能力第57-61页
        5.4.1 XX车站到发线使用原则第57-58页
        5.4.2 车场Ⅰ到发线通过能力第58-59页
        5.4.3 车场Ⅱ到发线通过能力第59-60页
        5.4.4 全站通过能力第60-61页
    5.5 车站改编能力第61-63页
        5.5.1 车站下行端咽喉区能力利用率第61-62页
        5.5.2 车站上行端咽喉区能力利用率第62页
        5.5.3 车站改编能力分析与计算第62-63页
    5.6 评价及建议第63-65页
    5.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液晶结构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包覆377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化妆品用防腐剂的复配及其防腐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