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社会危险性”的涵义与特征 | 第7-17页 |
一、我国法律关于“社会危险性”的相关规定 | 第7-8页 |
二、“社会危险性”的相关司法解释与规定 | 第8-10页 |
(一) 公检法机关的联合规定 | 第8页 |
(二) 检察机关等办案部门的内部规定 | 第8-10页 |
三、学术界关于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0-13页 |
(一) 国外关于逮捕及其社会危险性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关于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的研究 | 第11-13页 |
四、“社会危险性”的涵义界定及特征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司法实践中“社会危险性”具体情形的认定 | 第17-21页 |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危险 | 第17-18页 |
二、可能有重大违法犯罪的的现实危险 | 第18页 |
三、可能有试图掩盖犯罪事实的危险 | 第18-19页 |
四、可能有实施打击报复的危险 | 第19页 |
五、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危险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建立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证明制度 | 第21-28页 |
一、国外关于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 | 第21-22页 |
二、我国关于逮捕证明标准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三、建立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的证明制度构想 | 第23-28页 |
(一) 证明标准 | 第23-25页 |
(二) 证明责任 | 第25-26页 |
(三) 证明程序的设置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构建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 | 第28-31页 |
一、“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的主体 | 第28页 |
二、“社会危险性”的评估程序 | 第28-29页 |
三、“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的救济程序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