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炼焦工艺过程论文--配煤论文

锡林郭勒褐煤的热溶及其热溶物的配煤炼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1 煤炭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第11页
    1.2 我国褐煤资源的状况及加工利用第11-14页
        1.2.1 我国褐煤资源主要概况第11-12页
        1.2.2 褐煤的特点和结构性质第12页
        1.2.3 褐煤的技术利用和主要用途第12-14页
    1.3 近现代煤热溶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第14-16页
        1.3.1 煤热溶技术的概况与意义第14-15页
        1.3.2 热溶提高对煤基本结构认识第15-16页
    1.4 制约煤热溶性的影响要素第16-21页
        1.4.1 温度变化对煤热溶过程的影响第17-18页
        1.4.2 不同有机溶剂对热溶率的影响第18-21页
        1.4.3 煤种、煤阶对热溶率的影响第21页
    1.5 配煤炼焦的应用与发展第21-24页
        1.5.1 煤的黏结性概念第22-23页
        1.5.2 煤的结焦性定义、测定方法第23页
        1.5.3 焦炭的现状以及评价焦炭质量的手段第23页
        1.5.4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第23-24页
    1.6 热溶物在配煤炼焦中的实际应用第24-26页
    1.7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7.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页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7-36页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27-28页
        2.1.1 实验原料第27页
        2.1.2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第28-29页
    2.3 实验步骤与表征方法第29-36页
        2.3.1 XLGL褐煤、1/3 焦煤的热溶工艺第29-30页
        2.3.2 坩锅焦试验第30-32页
        2.3.3 焦炭的粒焦反应性(PRI)第32页
        2.3.4 焦炭的粒焦反应性后强度(PSR)第32页
        2.3.5 焦炭的显微强度(MSI~(0.2))第32页
        2.3.6 焦炭光学组织指数的测定(OTI)第32-33页
        2.3.7 热重分析(TG-DTG)第33页
        2.3.8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3页
        2.3.9 元素分析第33页
        2.3.10 动态粘弹性测量第33-34页
        2.3.11 酸性官能团的测定第34-36页
第三章 锡林郭勒褐煤的热溶性能第36-72页
    3.1 XLGL褐煤与 1/3 焦煤的结构对比与差异第36-40页
        3.1.1 XLGL原煤的组成和结构表征第36-38页
        3.1.2 1/3 焦煤的组成和结构表征第38-40页
        3.1.3 二者原煤结构上的差异和对比第40页
    3.2 XLGL褐煤与 1/3 焦煤热溶性能的分析和对比第40-46页
        3.2.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溶性能对比第40-43页
        3.2.2 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热溶性能对比第43-46页
    3.3 XLGL褐煤与 1/3 焦煤热溶产物的分析表征和对比第46-70页
        3.3.1 不同温度下热溶产物的分析表征第46-59页
        3.3.2 不同溶剂下热溶产物的分析表征第59-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热溶物的配煤炼焦第72-98页
    4.1 热溶物在塑性阶段的动态粘弹性第73-80页
        4.1.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溶物的动态粘弹性第73-76页
        4.1.2 不同溶剂条件下热溶物的动态粘弹性第76-80页
    4.2 热溶物的酸性含氧官能团的测定第80-83页
        4.2.1 不同温度条件下HPC的酸性官能团的测定第80-81页
        4.2.2 不同溶剂条件下HPC的酸性官能团的测定第81-83页
    4.3 热溶物的配煤炼焦第83-96页
        4.3.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溶物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第83-87页
        4.3.2 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热溶物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第87-93页
        4.3.3 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热不溶物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第93-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碱活化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材料
下一篇:硅基金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