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抽象绘画为基础的空间组织策略参数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基础 | 第10-13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现代抽象绘画 | 第13-14页 |
1.3.2 空间组织策略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4.1 关于空间研究的综述 | 第15-18页 |
1.4.2 关于参数化作为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8-23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重点 | 第23-24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研究重点 | 第24页 |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页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空间视角下的现代抽象绘画 | 第26-38页 |
2.1 现代抽象绘画作品的选取 | 第26-31页 |
2.2 立体主义: 空间实验的源头 | 第31-35页 |
2.2.1 塞尚时期: 打破传统的空间观念 | 第31-32页 |
2.2.2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空间的结构化分析 | 第32-33页 |
2.2.3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拼贴作为空间操作 | 第33-34页 |
2.2.4 纯粹主义: 绘画的“建筑性”表达 | 第34-35页 |
2.3 其他艺术流派: 空间操作的理性化发展 | 第35-38页 |
2.3.1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外在形式的理性化 | 第35-36页 |
2.3.2 风格派: 内在表达的理性化 | 第36-37页 |
2.3.3 抽象表现主义: 多元的操作手法 | 第37-38页 |
第3章 现代抽象绘画的图解分析 | 第38-88页 |
3.1 图解分析的视觉原理 | 第38-41页 |
3.1.1 格式塔心理学 | 第38-39页 |
3.1.2 《视觉语言》 | 第39-40页 |
3.1.3 《艺术与视知觉》 | 第40-41页 |
3.2 图解分析的层次 | 第41-42页 |
3.3 按要素类型分析 | 第42-48页 |
3.3.1 点 | 第42-43页 |
3.3.2 线 | 第43-46页 |
3.3.3 面 | 第46-48页 |
3.4 按空间组织策略分析 | 第48-74页 |
3.4.1 “调节” | 第49-53页 |
3.4.2 “界定” | 第53-58页 |
3.4.3 “分割” | 第58-60页 |
3.4.4 “占据” | 第60-65页 |
3.4.5 “剖碎” | 第65-69页 |
3.4.6 “平衡” | 第69-74页 |
3.5 按空间类型分析 | 第74-82页 |
3.5.1 流通空间 | 第74-79页 |
3.5.2 封闭空间 | 第79-82页 |
3.6 空间组织策略的转化 | 第82-88页 |
第4章 基于GDL的参数化演绎 | 第88-142页 |
4.1 参数化平台的选择及逻辑架构 | 第88-91页 |
4.1.1 软件平台的选择 | 第88页 |
4.1.2 参数化演绎的逻辑架构 | 第88-91页 |
4.2 空间组织策略的参数化 | 第91-129页 |
4.2.1 “调节” | 第92-98页 |
4.2.2 “界定” | 第98-105页 |
4.2.3 “占据” | 第105-112页 |
4.2.4 “分割” | 第112-117页 |
4.2.5 “剖碎” | 第117-125页 |
4.2.6 “平衡” | 第125-129页 |
4.3 空间品质的参数化 | 第129-136页 |
4.3.1 空间变量 | 第130-132页 |
4.3.2 要素变量 | 第132-133页 |
4.3.3 变形 | 第133-136页 |
4.4 空间组织策略转化的参数化 | 第136-14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42-144页 |
5.1 结论与思考 | 第142-143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43-144页 |
附录1: 现代抽象绘画资料库 | 第144-177页 |
附录2: 参数化模型脚本 | 第177-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23页 |
图目录 | 第223-236页 |
表目录 | 第236-237页 |
作者简历 | 第237-238页 |
致谢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