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关于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2页 |
(三)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四)关于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估结果的研究 | 第13页 |
(五)关于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一、城市化 | 第16页 |
二、城镇化 | 第16页 |
三、新型城镇化 | 第16-17页 |
四、县域城镇化 | 第17页 |
五、新型县域城镇化 | 第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二、“五位一体”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三、“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8页 |
四、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假说 | 第18-1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0页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20页 |
二、系统性原则 | 第20页 |
三、层次性原则 | 第20页 |
四、可得易操作性原则 | 第20页 |
五、动态可比性性原则 | 第20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 第20-23页 |
一、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20-21页 |
二、指标层次确定 | 第21页 |
三、指标确定 | 第21-22页 |
四、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23-26页 |
一、人工神经网络法(ANN法) | 第23页 |
二、熵值法 | 第23-25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 | 第26-33页 |
一、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总体评价 | 第28-31页 |
二、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纵向比较 | 第31页 |
三、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横向比较 | 第31-32页 |
四、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区域比较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广西县域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一、模型构建 | 第33-36页 |
二、单位根检验 | 第36页 |
三、三大机制对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存在问题 | 第40页 |
一、广西新型县域城镇化质量起点较低 | 第40页 |
二、广西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速度整体上较慢 | 第40页 |
三、广西县域城镇化质量内部差异显著 | 第40页 |
第二节 广西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 | 第40-44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城镇质量建设主要功能 | 第40-41页 |
二、增强市场导向,提升城镇质量建设资源利用水平 | 第41页 |
三、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城镇质量建设公平合理可持续 | 第41页 |
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镇质量内源动力 | 第41页 |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第41-42页 |
六、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夯实城镇质量提升基础 | 第42页 |
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设施 | 第42页 |
八、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生态承载能力 | 第42页 |
九、凸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研究生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