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汞的性质、来源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1 汞的基本性质 | 第12页 |
1.2.2 汞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3 汞的危害 | 第13页 |
1.3 废水中汞的去除技术 | 第13-14页 |
1.3.1 吸附法 | 第13页 |
1.3.2 微电解-混凝沉淀法 | 第13-14页 |
1.3.3 化学沉淀法 | 第14页 |
1.4 燃煤烟气中的汞 | 第14-16页 |
1.4.1 燃煤烟气中的汞的性质 | 第14-15页 |
1.4.2 燃煤汞的污染现状 | 第15页 |
1.4.3 燃煤汞的控制 | 第15-16页 |
1.5 燃煤烟气脱硫废水 | 第16页 |
1.5.1 脱硫废水来源及特征 | 第16页 |
1.5.2 脱硫废水处理技术 | 第16页 |
1.6 螯合沉淀法的研究近况 | 第16-19页 |
1.6.1 使用螯合沉淀法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6.2 重金属螯合剂 | 第17-19页 |
1.7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脱硫废水的检测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小分子螯合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30页 |
3.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3 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3.4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3.4.1 反应溶剂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2 二硫化碳用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4.3 氢氧化钠用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9页 |
3.6 结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30-44页 |
4.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0页 |
4.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第30-32页 |
4.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0-31页 |
4.2.2 废水中汞离子去除实验 | 第31-32页 |
4.3 小分子重金属补集剂去除Hg~(2+)实验 | 第32-37页 |
4.3.1 不同小分子补集剂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2页 |
4.3.2 pH值对Hg~(2+)去除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3 pH对DTC-U投加后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4 DTC-U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4页 |
4.3.5 反应温度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6 PAC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7 PAM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6页 |
4.3.8 反应时间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小分子螯合剂与大分子螯合剂复配去除Hg~(2+)实验 | 第37-44页 |
4.4.1 DTC-U与DTCR的复配 | 第37-38页 |
4.4.2 DTCR投加后pH对Hg~(2+)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3 反应温度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9页 |
4.4.4 PAC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5 PAM投加量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6 反应时间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7 Cl~-的存在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4.8 Pb~(2+)的存在对Hg~(2+)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