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微带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18-35页 |
2.1 概述 | 第18-19页 |
2.2 微带线概述 | 第19-20页 |
2.2.1 微带线的性能指数 | 第20页 |
2.3 微带天线的理论分析方法 | 第20-28页 |
2.3.1 微带天线的微带传输线模型理论 | 第20-24页 |
2.3.2 微带天线的空腔理论模型 | 第24-27页 |
2.3.3 微带天线的全波理论模型 | 第27-28页 |
2.4 微带天线的计算 | 第28-29页 |
2.5 微带天线的主要技术以及发展 | 第29-33页 |
2.5.1 微带天线实现宽频带的方法 | 第29-32页 |
2.5.2 微带天线实现多频化的方法 | 第32-33页 |
2.5.3 微带天线实现圆极化的方法 | 第33页 |
2.6 微带贴片天线的阵列设计要点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相控阵天线基本原理 | 第35-46页 |
3.1 阵列天线的基本性能指标 | 第35页 |
3.2 线性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35-39页 |
3.2.1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方向图 | 第35-37页 |
3.2.2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波瓣宽度 | 第37-38页 |
3.2.3 天线组成线性阵列时的频带宽度 | 第38-39页 |
3.3 平面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3.3.1 平面阵列天线的单元间距 | 第39-41页 |
3.3.2 平面阵列天线的波瓣宽度 | 第41-42页 |
3.4 阵列天线的方向性系数 | 第42-44页 |
3.4.1 微带天线组成线性阵列的方向性系数 | 第42-44页 |
3.4.2 微带天线组成平面阵列的方向性系数 | 第44页 |
3.5 微带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单元间存在的互耦效应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阵列天线单元设计与分析 | 第46-65页 |
4.1 60GHz阵列天线单元设计与分析 | 第46-56页 |
4.1.1 60GHZ天线研究意义与设计方法 | 第46-47页 |
4.1.2 60GHz耦合馈电天线的设计 | 第47-48页 |
4.1.3 探针与贴片相切馈电方式设计 | 第48-50页 |
4.1.4 增加金属墙壁后的天线仿真 | 第50-54页 |
4.1.5 组成阵列时的阵列仿真 | 第54-56页 |
4.1.6 总结与分析 | 第56页 |
4.2 探针与贴片相切新型天线设计 | 第56-64页 |
4.2.1 新型微带阵列天线单元的设计 | 第57-59页 |
4.2.2 新型微带阵列天线的单元仿真 | 第59-62页 |
4.2.3 新型天线的阵列仿真 | 第62-63页 |
4.2.4 新型天线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毫米波天线单元的设计与研究 | 第65-75页 |
5.1 Ka波段探针与贴片相切层叠天线 | 第65-68页 |
5.1.1 天线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5.1.2 高频介质板材的选择 | 第66-67页 |
5.1.3 天线仿真结果图与分析 | 第67-68页 |
5.2 探针与贴片相切馈电结构研究 | 第68-74页 |
5.2.1 对上述理论进行仿真验证 | 第69-73页 |
5.2.2 理论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