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能源消纳的分析模型与措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分析 | 第13页 |
1.2.2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新能源消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基于多能互补的新能源消纳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基于跨区外送的新能源消纳研究 | 第15页 |
1.2.5 基于储能的新能源消纳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甘肃省新能源消纳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2.1 甘肃省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2 甘肃省弃风弃光原因分析 | 第19-24页 |
2.2.1 调峰能力不足 | 第19-21页 |
2.2.2 装机严重过剩 | 第21-22页 |
2.2.3 外送通道建设滞后 | 第22-23页 |
2.2.4 市场化机制缺失 | 第23-24页 |
2.3 甘肃省促进新能源消纳采取的措施 | 第24-27页 |
2.3.1 大用户直接交易 | 第25页 |
2.3.2 自备电厂发电权交易 | 第25-26页 |
2.3.3 外送交易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甘肃省新能源消纳模型研究 | 第28-42页 |
3.1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型 | 第28-29页 |
3.2 需求侧响应成本分析 | 第29-31页 |
3.3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型构建 | 第31-34页 |
3.3.1 目标函数 | 第31-32页 |
3.3.2 约束条件 | 第32-34页 |
3.3.3 模型求解 | 第34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34-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甘肃省风光火联合外送模型研究 | 第42-49页 |
4.1 风光火联合外送消纳原理分析 | 第42-43页 |
4.2 风光火联合外送消纳模型构建 | 第43-45页 |
4.2.1 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4.2.2 约束条件 | 第44-45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甘肃省新能源消纳措施优化模型研究 | 第49-58页 |
5.1 新能源消纳措施优化模型原理分析 | 第49-50页 |
5.2 新能源消纳混合模型构建 | 第50-53页 |
5.2.1 目标函数 | 第50-51页 |
5.2.2 约束条件 | 第51-53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53-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