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规划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 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 第14页 |
1.2 城市化与人口增长关系 | 第14-15页 |
1.3 传统城市规划忽视生态安全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2.1 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21-24页 |
2.2.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2.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3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 第24-25页 |
2.3.1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 第24页 |
2.3.2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特点 | 第24-25页 |
2.4 北京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2.5 案例分析 | 第25-29页 |
2.5.1.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分析 | 第25-27页 |
2.5.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第29-42页 |
3.1 北京市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3.1.1 地理地貌 | 第29页 |
3.1.2 城市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1.3 气候特点 | 第30页 |
3.1.4 土地资源利用 | 第30页 |
3.1.5 水资源 | 第30-31页 |
3.1.6 植物资源 | 第31页 |
3.2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方法 | 第31-40页 |
3.2.1 北京市景观格局确定 | 第31-37页 |
3.2.2 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设计 | 第37页 |
3.2.3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 | 第37页 |
3.2.4 地类合并 | 第37-40页 |
3.3 技术路线图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北京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42-70页 |
4.1 粒度反推法对生态源地的选择 | 第42-51页 |
4.1.1 不同粒度下的生态斑块 | 第42-44页 |
4.1.2 生态斑块的连通性分析 | 第44-51页 |
4.2 生态源地的确定 | 第51-57页 |
4.2.1 重要斑块的提取 | 第51-52页 |
4.2.2 新增生态源地分布图 | 第52-54页 |
4.2.3 生态源地的转移概率和转移概率矩阵 | 第54-55页 |
4.2.4 生态源地各类型面积 | 第55-57页 |
4.3 生态廊道的确定 | 第57-66页 |
4.3.1 生态阻力面的构建 | 第57-64页 |
4.3.2 生态廊道的识别 | 第64-65页 |
4.3.3 生态廊道的面积 | 第65-66页 |
4.4 生态节点的构建 | 第66-70页 |
4.4.1 生态节点的构建法 | 第66-68页 |
4.4.2 生态节点的面积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70-84页 |
5.1 源地转移概率矩阵 | 第70-77页 |
5.1.1 一级源地转化概率矩阵 | 第70-75页 |
5.1.2 二级源地转移概率矩阵 | 第75-76页 |
5.1.3 三级源地转移概率矩阵 | 第76-77页 |
5.2 分级廊道转移概率矩阵 | 第77-82页 |
5.2.1 一级廊道转移概率矩阵 | 第77-78页 |
5.2.2 二级廊道转移概率矩阵 | 第78-79页 |
5.2.3 三级廊道转移概率矩阵 | 第79-81页 |
5.2.4 四级廊道转移概率矩阵 | 第81-82页 |
5.3 各类节点转移概率矩阵图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设计 | 第84-90页 |
6.1. 北京市源地的优化: | 第84-87页 |
6.1.1 一级源地的优化 | 第84-86页 |
6.1.2 二级源地的优化 | 第86-87页 |
6.1.3 三级源地的优化 | 第87页 |
6.2. 廊道的优化 | 第87-89页 |
6.2.1 一级廊道的优化 | 第87-88页 |
6.2.2 二级廊道的优化 | 第88页 |
6.2.3 三级廊道的优化 | 第88-89页 |
6.3. 节点的优化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果分析讨论 | 第90-94页 |
7.1 结论 | 第90-92页 |
7.2 讨论 | 第92-94页 |
7.2.1 不足 | 第92-93页 |
7.2.2 粒度反推法 | 第93页 |
7.2.3 综合生态阻力面构建 | 第93页 |
7.2.4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详细摘要 | 第103-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