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大都市外围片区的空间融合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第11-12页
        1.1.2 全域城市化和大都市区不断发展第12页
        1.1.3 西安市高陵区城市发展机遇第12-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页
        1.2.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确定第17-19页
        1.3.1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3.2 概念确定第18-19页
        1.3.3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第19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研究历程第23-35页
    2.1 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概念第23-24页
        2.1.1 城市第23页
        2.1.2 城市空间第23页
        2.1.3 城市空间融合第23-24页
    2.2 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第24-26页
        2.2.1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第24-25页
        2.2.2 城市空间融合理论第25-26页
    2.3 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研究历程第26-33页
        2.3.1 国外城市空间研究历程第26-28页
        2.3.2 国内城市空间研究历程第28-29页
        2.3.3 我国城市空间融合现状第29-33页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3-35页
第三章 城市空间融合的理论分析第35-47页
    3.1 城市空间融合的动力机制第35-37页
        3.1.1 城市中心区“自上而下”的融合第35-36页
        3.1.2 外围片区“自下而上”的融合第36-37页
    3.2 城市空间融合的过程分析第37-40页
        3.2.1 融合原理第37-39页
        3.2.2 融合过程第39页
        3.2.3 融合目标第39-40页
    3.3 城市空间融合的理论基础第40-42页
        3.3.1 有机分散与有机集中第40-41页
        3.3.2 卫星城与新城理论第41-42页
        3.3.3 人地和谐的协调共生第42页
    3.4 城市空间融合的内容第42-44页
        3.4.1 产业整合第42-43页
        3.4.2 功能转型第43页
        3.4.3 空间重组第43-44页
        3.4.4 政府转型第44页
    3.5 城市空间融合的参考模式第44-47页
        3.5.1 圈层过渡式第44-45页
        3.5.2 多核集中式第45-46页
        3.5.3 轴向扩展式第46-47页
第四章 西安市高陵区空间融合发展分析第47-65页
    4.1 高陵区城市空间的融合现状第47-50页
        4.1.1 高陵区城市空间演变梳理第47-48页
        4.1.2 高陵区城市空间融合现状第48-50页
    4.2 高陵区城市空间的融合过程第50-53页
        4.2.1 孤立发展阶段第50-51页
        4.2.2 外围城镇阶段第51页
        4.2.3 边缘发展阶段第51-52页
        4.2.4 突破发展阶段第52-53页
    4.3 高陵区城市空间发展评价第53-57页
        4.3.1 城市空间演变特征第53-56页
        4.3.2 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第56-57页
    4.4 高陵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7-61页
        4.4.1 地理环境因素第58页
        4.4.2 西安城市因素第58-59页
        4.4.3 产业发展因素第59-60页
        4.4.4 交通布局因素第60页
        4.4.5 政策指导因素第60-61页
    4.5 高陵区的空间融合模式选择第61-65页
        4.5.1 一点:优化内部空间布局第62页
        4.5.2 一轴:对接西安空间发展第62-63页
        4.5.3 多面:协调区域功能定位第63-65页
第五章 西安市高陵区的空间融合发展策略第65-79页
    5.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65-68页
        5.1.1 空间布局思路第66页
        5.1.2 空间布局结构第66-68页
    5.2 融合空间发展构想第68-71页
        5.2.1 承接西安都市空间战略第68页
        5.2.2 协调周边城市区域功能第68-69页
        5.2.3 对接新区空间发展布局第69-71页
    5.3 建设综合廊道体系第71-74页
        5.3.1 综合廊道体系建设策略第72页
        5.3.2 重点建设生态和交通廊道第72-74页
    5.4 对接产业发展空间第74-76页
        5.4.1 区内产城空间融合第74-75页
        5.4.2 区域产业空间对接第75-76页
    5.5 落实保障制度建设第76-79页
        5.5.1 建立有效沟通平台第76页
        5.5.2 协调完善管理体制第76-77页
        5.5.3 落实健全监管制度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3页
    6.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6.1.1 城市空间融合理论体系第79页
        6.1.2 高陵区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第79-80页
        6.1.3 高陵区城市空间融合策略第80页
    6.2 展望与不足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高速精密定位的宏微复合直线平台优化设计与运动规划
下一篇:微信购物合同相关主体与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