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北斗/GNSS实时广域高精度大气延迟建模与增强PPP应用研究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1 绪论第19-36页
    1.1 引言第19-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3页
        1.2.1 GNSS实时精密服务系统发展现状第22-26页
        1.2.2 GNSS数据处理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第26-33页
    1.3 本文研究意义第33-34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34-35页
        1.4.1 研究目标第34页
        1.4.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2 大气延迟改正模型构建的基础理论方法第36-68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对流层第36-55页
        2.2.1 GNSS对流层延迟第36-38页
        2.2.2 对流层模型第38-44页
        2.2.3 对流层投影函数第44-48页
        2.2.4 气象元素确定方法第48-51页
        2.2.5 高精度GNSS对流层延迟处理方法第51-55页
    2.3 电离层第55-67页
        2.3.1 GNSS电离层延迟第55-57页
        2.3.2 电离层特性第57-60页
        2.3.3 电离层模型第60-67页
        2.3.4 高精度GNSS电离层延迟处理方法第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3 基于GNSS实测数据的大气延迟提取方法第68-83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GNSS基本观测方程第68-76页
        3.2.1 卫星钟差与卫星端时延偏差第71-72页
        3.2.2 接收机端时延偏差估计第72-73页
        3.2.3 接收机钟差估计第73-74页
        3.2.4 非差模糊度解算第74-76页
    3.3 GNSS电离层延迟提取第76-79页
        3.3.1 组合模型电离层延迟提取第76-77页
        3.3.2 非差非组合电离层延迟提取第77-79页
    3.4 不同模型实时提取电离层延迟精度评估第79-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中国区域实时对流层延迟建模与验证第83-102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实时对流层模型第83-87页
        4.2.1 OFCs模型第84页
        4.2.2 对流层格网模型第84-85页
        4.2.3 ZWD高程归化第85-86页
        4.2.4 实时对流层格网模型第86-87页
    4.3 实时对流层模型精度评估第87-92页
        4.3.1 实验说明第87-88页
        4.3.2 OFCs模型的精度评估第88-90页
        4.3.3 RTGP和GPT2w模型的精度评估第90-92页
    4.4 对流层增强PPP性能分析第92-101页
        4.4.1 DOP值分析第92-96页
        4.4.2 PPP收敛性能分析第96-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5 中国区域实时电离层延迟建模与验证第102-120页
    5.1 引言第102页
    5.2 实时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第102-105页
        5.2.1 球谐函数法第103-104页
        5.2.2 反距离内插法第104页
        5.2.3 多项式拟合法第104-105页
    5.3 实时电离层模型精度评估第105-112页
        5.3.1 评估方法第105-106页
        5.3.2 结果分析第106-112页
    5.4 实时电离层对GNSS定位性能影响分析第112-118页
    5.5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6 实时大气延迟改正的增强PPP定位与验证分析第120-135页
    6.1 引言第120页
    6.2 基于实时大气延迟改正的增强PPP模型第120-122页
    6.3 算例验证第122-134页
        6.3.1 验证数据与处理策略第122-123页
        6.3.2 实时大气延迟改正增强单频/双频PPP定位性能分析第123-132页
        6.3.3 实时大气延迟改正增强PPP模糊度固定作用分析第132-134页
    6.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5-138页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第135-137页
    7.2 进一步研究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48-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现代筝曲《晓雾》的技法运用与音乐审美
下一篇:基于遥感的黄海浒苔漂移速度与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