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文献评述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创新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7页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第17-19页
        2.1.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第17-18页
        2.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第18-19页
    2.2 协同创新网络理论第19-23页
        2.2.1 协同创新网络的起源第19-20页
        2.2.2 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第20-21页
        2.2.3 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第21-22页
        2.2.4 协同创新网络的作用机理第22-23页
    2.3 知识资本第23-26页
        2.3.1 知识资本的起源与发展第23-25页
        2.3.2 知识资本的特征第25-26页
        2.3.3 知识资本构成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27-34页
    3.1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第27-29页
        3.1.1 发展现状第27页
        3.1.2 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第27-28页
        3.1.3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第28-29页
    3.2 建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第29-31页
        3.2.1 建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原则第29页
        3.2.2 建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成第29-31页
    3.3 建筑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知识资本、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第31-33页
        3.3.1 协同创新网络与知识资本的关系第31-32页
        3.3.2 知识资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第32页
        3.3.3 协同创新网络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4-54页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4页
    4.2 关系假说及变量确定第34-40页
        4.2.1 关系假说第34-36页
        4.2.2 变量确定第36-40页
    4.3 结构方程模型第40-43页
        4.3.1 原理第40-41页
        4.3.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流程第41-43页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体系验证第43-53页
        4.4.1 SEM体系构建第43-44页
        4.4.2 数据收集与样本正态性检验第44-45页
        4.4.3 SEM检验、修正与评价第45-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基于SVM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第54-62页
    5.1 支持向量机简介第54-60页
        5.1.1 统计学习理论第54-56页
        5.1.2 支持向量分类机第56-59页
        5.1.3 支持向量回归机第59-60页
    5.2 SVM评价模型的应用流程第60-61页
        5.2.1 SVM评价模型的具体步骤第60页
        5.2.2 SVM模型预测误差确定第60-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基于SVM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实例研究第62-75页
    6.1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SVM评价模型第62-69页
        6.1.1 样本数据的采集第62-63页
        6.1.2 样本数据的处理第63-67页
        6.1.3 SVM的学习与训练第67-69页
        6.1.4 确立SVM预测模型第69页
    6.2 实证分析第69-72页
    6.3 对策建议第72-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结论与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第80-83页
作者简介第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gInS2量子点的光物理特性研究
下一篇:W、Mo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