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原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区域的界定:豫州、中州、中原与河南之辨 | 第11-13页 |
三、关于环境史的有关问题 | 第13-15页 |
四、中原环境史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六、所用资料 | 第18-19页 |
七、研究内容、思路及结构 | 第19-22页 |
第一章 明清时期中原的农业开发 | 第22-36页 |
第一节 明代中原的农业开发 | 第22-31页 |
一、明初中原的残破 | 第22-23页 |
二、明政府发展中原农业的措施 | 第23-30页 |
三、开荒成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清代中原的农业开发 | 第31-36页 |
一、清初中原社会经济的残破 | 第31-33页 |
二、清代中原的土地开垦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中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6-58页 |
第一节 沙化盐碱,土质下降 | 第36-44页 |
一、东部地区 | 第38-41页 |
二、南部地区 | 第41页 |
三、北部地区 | 第41-44页 |
第二节 植被缩减,物种减少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河湖淤塞,水利堙废 | 第47-50页 |
第四节 环境恶化,灾害繁剧 | 第50-58页 |
一、洪水横流 | 第50-52页 |
二、旱蝗交加 | 第52-55页 |
三、大风扬沙 | 第55-58页 |
第三章 中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之探析 | 第58-108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 第58-61页 |
一、地理条件 | 第58-59页 |
二、气候条件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滥垦滥伐 | 第61-81页 |
一、中原人地关系的紧张 | 第62-67页 |
二、过度垦殖土地 | 第67-78页 |
三、滥采滥伐 | 第78-81页 |
第三节 黄河不时决溢 | 第81-91页 |
第四节 灾荒肆虐的影响 | 第91-98页 |
第五节 开采矿产的影响 | 第98-106页 |
一、中原富饶的矿产 | 第98-100页 |
二、中原的采矿活动及其影响 | 第100-106页 |
第六节 战乱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中原生态环境恶化之影响 | 第108-129页 |
第一节 农业发展缓慢 | 第108-116页 |
一、大量良田被毁 | 第108-111页 |
二、水利淤毁严重 | 第111-113页 |
三、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部分城镇衰败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百姓生活困苦 | 第118-129页 |
一、灾害频繁,民苦不堪 | 第118-126页 |
二、田瘠地减,民困难苏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中原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应对 | 第129-166页 |
第一节 疏河浚渠,兴修水利 | 第129-138页 |
一、中原水利的衰败 | 第130-131页 |
二、兴修水利 | 第131-138页 |
第二节 植树护林,增加植被 | 第138-151页 |
一、我国古代的植树护林思想 | 第139-142页 |
二、保护植被的举措 | 第142-151页 |
第三节 治理瘠土,化废为宝 | 第151-155页 |
一、治理盐碱地 | 第151-154页 |
二、治理沙地 | 第154-155页 |
第四节 因地制宜,多项并举 | 第155-163页 |
一、改进农业生产 | 第155-158页 |
二、旱地水田的转化 | 第158-160页 |
三、熬制盐硝碱 | 第160-161页 |
四、禁止酿酒跴曲 | 第161-163页 |
第五节 限制采矿,有益生态 | 第163-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9页 |
后记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