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43页 |
| 2.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 | 第13-14页 |
| 2.2 钙处理简介 | 第14-18页 |
| 2.2.1 钙的性质和用途 | 第14页 |
| 2.2.2 钢液钙处理意义和工艺发展 | 第14-16页 |
| 2.2.3 钙处理的方式 | 第16-18页 |
| 2.3 钙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38页 |
| 2.3.1 钙处理对夹杂物的改性 | 第18-25页 |
| 2.3.2 钢液中硫含量对钙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5-28页 |
| 2.3.3 钙处理的热力学研究 | 第28-31页 |
| 2.3.4 钙处理的动力学研究 | 第31-35页 |
| 2.3.5 二次氧化对钙处理的影响 | 第35-38页 |
| 2.4 钙处理工艺存在的不足 | 第38-39页 |
| 2.5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 2.6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介绍 | 第40-43页 |
| 2.6.1 真空感应炉介绍 | 第40-41页 |
| 2.6.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2.6.3 样品加工与分析 | 第42-43页 |
| 3 钙处理过程钢中夹杂物的演变规律 | 第43-86页 |
| 3.1 耐火材料对钙处理过程夹杂物的影响 | 第44-60页 |
| 3.1.1 镁砂坩埚 | 第44-50页 |
| 3.1.2 高气孔率刚玉坩埚 | 第50-55页 |
| 3.1.3 低气孔率刚玉坩埚 | 第55-60页 |
| 3.2 钢液成分的变化 | 第60-62页 |
| 3.3 取样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62-66页 |
| 3.4 钙处理过程的热力学计算 | 第66-75页 |
| 3.5 钙的挥发传质系数估算 | 第75-79页 |
| 3.6 钢中溶解钙([Ca])与总钙(T.Ca)关系研究 | 第79-84页 |
| 3.7 小结 | 第84-86页 |
| 4 硫含量对钙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86-116页 |
| 4.1 硫含量为25ppm对钙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86-91页 |
| 4.2 硫含量为90ppm对钙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91-95页 |
| 4.3 硫含量为180ppm对钙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95-100页 |
| 4.4 变硫含量的钙处理实验过程钢液成分变化 | 第100-102页 |
| 4.5 夹杂物与钢液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 4.6 瞬态CaS-CaO夹杂物的形成机理 | 第103-110页 |
| 4.7 硫含量对钙处理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 第110-114页 |
| 4.8 小结 | 第114-116页 |
| 5 二次氧化对钙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16-149页 |
| 5.1 轻度二次氧化对钙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 5.2 持续二次氧化对钙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22-129页 |
| 5.3 二次氧化实验中钢液成分的变化 | 第129-133页 |
| 5.4 总氧含量对钙处理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 第133-136页 |
| 5.5 不同程度的二次氧化对夹杂物的影响 | 第136-141页 |
| 5.6 硫含量对二次氧化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 5.7 持续二次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第143-148页 |
| 5.8 小结 | 第148-149页 |
| 6 精准钙处理在线预测与指导的源型系统设计 | 第149-159页 |
| 6.1 设计简介 | 第149-150页 |
| 6.2 操作指南 | 第150-153页 |
| 6.3 应用实例 | 第153-158页 |
| 6.4 发展前景与小结 | 第158-159页 |
| 7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59-162页 |
| 7.1 结论 | 第159-160页 |
| 7.2 创新点 | 第160-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0-1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