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2.1 中药渣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 第14-17页 |
2.1.1 中药渣的产生现状及危害 | 第14页 |
2.1.2 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概况 | 第14-17页 |
2.1.3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2.2 微生物发酵产乳酸概况 | 第17-28页 |
2.2.1 乳酸的性质及应用 | 第17-19页 |
2.2.2 产乳酸微生物简介 | 第19-21页 |
2.2.3 乳酸菌发酵产乳酸的代谢途径 | 第21-25页 |
2.2.4 乳酸发酵的模式 | 第25-27页 |
2.2.5 开放式乳酸发酵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3 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产乳酸现状 | 第28-35页 |
2.3.1 纤维素类物质的预处理 | 第29-32页 |
2.3.2 纤维素类物质的酶解 | 第32页 |
2.3.3 利用纤维素类物质发酵产乳酸 | 第32-34页 |
2.3.4 乳酸的分离与纯化 | 第34-35页 |
2.4 本课题组乳酸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2.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6-3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8-52页 |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3页 |
3.2.1 苦参药渣的来源及性质 | 第39-40页 |
3.2.2 试验菌株和酶制剂 | 第40-41页 |
3.2.3 培养基 | 第41页 |
3.2.4 试验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41-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1 实验流程 | 第43页 |
3.3.2 菌种的保存、活化及种子培养 | 第43页 |
3.3.3 苦参药渣的预处理 | 第43-44页 |
3.3.4 苦参药渣的酶解 | 第44页 |
3.3.5 苦参药渣发酵产乳酸 | 第44-45页 |
3.3.6 牛津杯耐药性实验 | 第45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45-52页 |
3.4.1 苦参药渣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3.4.2 苦参药渣的表面结构及化学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4.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7页 |
3.4.4 苦参药渣酶解液的成分测定 | 第47-48页 |
3.4.5 发酵液中底物及产物的测定 | 第48页 |
3.4.6 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浓度测定 | 第48-49页 |
3.4.7 开放式发酵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 第49-52页 |
4 苦参药渣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机理研究 | 第52-68页 |
4.1 预处理工艺的确定 | 第52-58页 |
4.1.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苦参药渣组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2 不同预处理方法时抑制性物质的含量分析 | 第54-56页 |
4.1.3 不同预处理后苦参药渣酶解产糖效果的比较 | 第56-57页 |
4.1.4 苦参药渣预处理和酶解过程的质量平衡 | 第57-58页 |
4.2 NaOH预处理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58-62页 |
4.2.1 NaOH浓度对酶解产糖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固液比对酶解产糖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温度对酶解产糖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4 处理时间对酶解产糖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苦参药渣NaOH预处理的机理研究 | 第62-67页 |
4.3.1 苦参药渣NaOH预处理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4页 |
4.3.2 苦参药渣NaOH预处理前后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4-65页 |
4.3.3 苦参药渣NaOH预处理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苦参药渣开放式发酵产L-乳酸的工艺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68-89页 |
5.1 苦参药渣中残留药用成分对乳酸菌生长及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68-70页 |
5.1.1 药用成分对干酪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5.1.2 药用成分对干酪乳杆菌产乳酸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 不同发酵方式下的乳酸产量 | 第70-73页 |
5.3 调节pH值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73-81页 |
5.3.1 pH调节频率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2 调至不同pH值时的乳酸发酵效果 | 第77-79页 |
5.3.3 pH调节对杂菌的抑制机理初探 | 第79-81页 |
5.4 开放式乳酸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变化 | 第81-87页 |
5.4.1 样品基本信息 | 第82-83页 |
5.4.2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83-84页 |
5.4.3 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 | 第84-86页 |
5.4.4 发酵过程中产乙醇酵母的浓度变化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于乳酸发酵的可行性及动力学研究 | 第89-107页 |
6.1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89-97页 |
6.1.1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对乳酸产量的影响 | 第90-94页 |
6.1.2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对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 第94-95页 |
6.1.3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对乳酸菌及产乙醇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95-96页 |
6.1.4 NaOH预处理废液回用时预处理和发酵过程的耗水量 | 第96-97页 |
6.2 不同比例预处理液回用时的乳酸生成动力学 | 第97-106页 |
6.2.1 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介绍 | 第97-100页 |
6.2.2 重新参数化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 | 第100-102页 |
6.2.3 重新参数化的Gompert模型拟合结果 | 第102-104页 |
6.2.4 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104-10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结论 | 第107-11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7.2 创新点 | 第108页 |
7.3 课题研究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4-12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