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内地获奖电影的中国文化图景呈现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依据 | 第11-15页 |
1.1.1 改革开放后内地电影的发展态势 | 第12-13页 |
1.1.2 欧洲三大电影节是内地电影的主战场 | 第13-14页 |
1.1.3 内地电影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名片 | 第14-15页 |
1.2 理论框架 | 第15-17页 |
1.2.1 文化的三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1.2.2 编码与解码理论 | 第16页 |
1.2.3 符号学理论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2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5.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文化偏好 | 第22-44页 |
2.1 获奖内地电影梳理 | 第22-25页 |
2.2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中国文化偏好 | 第25-38页 |
2.2.1 柏林电影节的中国文化偏好 | 第25-30页 |
2.2.2 戛纳电影节的中国文化偏好 | 第30-34页 |
2.2.3 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文化偏好 | 第34-38页 |
2.3 内地获奖电影的文化倾向 | 第38-44页 |
第三章 内地获奖电影中的文化符号 | 第44-55页 |
3.1 传统与现代符号下的内地获奖电影 | 第44-49页 |
3.1.1 《小城之春》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 第45-47页 |
3.1.2 《十七岁的单车》中的现代文化符号 | 第47-49页 |
3.2 地域文化符号下的内地获奖电影 | 第49-55页 |
3.2.1 传统陕西文化重复表达 | 第51-53页 |
3.2.2 老北京文化的单一呈现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中国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差异性 | 第55-63页 |
4.1 中国文化圈里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 第55-57页 |
4.2 内地获奖电影对文化符号的呈现 | 第57-63页 |
4.2.1 符号的如实呈现 | 第58-60页 |
4.2.2 符号的片面表达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以电影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 第63-68页 |
5.1 对外传播的原则 | 第63-65页 |
5.2 对外传播的策略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