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花生关联分析群体构建及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研究

符号说明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5-31页
    1.1 关联分析的应用研究第16-21页
        1.1.1 关联分析的概念第16-17页
        1.1.2 LD的度量及影响因素第17-18页
        1.1.3 关联分析的基本策略第18-20页
        1.1.4 关联分析在花生中的应用第20-21页
    1.2 花生抗旱性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1 花生品种抗旱性鉴定研究第22-23页
        1.2.2 花生品种抗旱机理的研究第23-24页
        1.2.3 花生抗旱分子标记的研究第24-25页
    1.3 花生种质资源的研究第25-27页
    1.4 花生基因组测序第27-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8-31页
        1.5.1 本课题组研究基础第28-30页
        1.5.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41页
    2.1 试验材料第31-32页
    2.2 花生关联分析群体的筛选建立方法第32页
    2.3 关联分析群体种质基因型鉴定方法第32-35页
        2.3.1 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第32-33页
        2.3.2 种质DNA的PCR扩增反应第33-34页
        2.3.3 凝胶电泳与银染方法第34-35页
        2.3.4 带型统计第35页
    2.4 田间试验设计第35页
    2.5 花生关联分析群体评估方法第35-38页
        2.5.1 群体表型变异评估方法第35-36页
        2.5.2 群体遗传变异评估方法第36-38页
        2.5.3 关联分析模型比较方法第38页
    2.6 群体种质抗旱性与抗旱性状鉴定方法第38-39页
        2.6.1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第38页
        2.6.2 抗旱性状的鉴定方法第38-39页
        2.6.3 表型数据分析方法第39页
    2.7 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方法第39-41页
        2.7.1 关联标记的获得第39页
        2.7.2 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分析第39-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104页
    3.1 花生关联分析群体的评估第41-50页
        3.1.1 群体种质植物学类型及地域分布第41页
        3.1.2 群体种质表型变异水平评估第41-43页
        3.1.3 群体种质遗传变异分析第43-44页
        3.1.4 基因组LD水平评估第44-45页
        3.1.5 群体Q与K分析第45-47页
        3.1.6 UPGMA聚类分析第47-48页
        3.1.7 GLM与MLM关联分析模型比较第48-50页
    3.2 关联分析群体种质抗旱相关表型性状鉴定分析第50-58页
        3.2.1 种质DC与DI分析第50-51页
        3.2.2 不同水分条件下种质抗旱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第51-57页
        3.2.3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3.3 抗旱性和抗旱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58-82页
        3.3.1 SSR标记的多态性第58页
        3.3.2 DC和DI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58-60页
        3.3.3 不同水分条件下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60-72页
        3.3.4 抗旱性状相对值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72-78页
        3.3.5 各连锁群关联标记的分布第78-82页
    3.4 关联标记的等位变异分析第82-98页
        3.4.1 干旱胁迫下特异检测标记的等位变异分析第82-87页
        3.4.2 性状稳定关联标记的等位变异分析第87-95页
        3.4.3 抗旱性状相对值关联标记的等位变异分析第95-98页
    3.5 优异抗旱种质等位变异分析第98-104页
        3.5.1 种质抗旱性评价第98-100页
        3.5.2 优异抗旱种质携带的等位变异分析第100-104页
4 讨论第104-113页
    4.1 供试群体材料特点第104-105页
    4.2 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第105-106页
    4.3 花生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第106-108页
    4.4 花生种质抗旱机理探讨第108-111页
        4.4.1 花生种质的抗旱性第108-109页
        4.4.2 花生种质的抗旱分子机理第109-111页
        4.4.3 重要抗旱等位变异的利用第111页
    4.5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111-113页
5 结论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附录 1:常用试剂溶液配方第126-128页
附录 2:供试材料及来源第128-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苗期和成熟期磷效率及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下一篇: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凋落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