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3 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0.3.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0.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 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简介 | 第15-19页 |
1.1 阿里巴巴旗下主要互联网金融产品 | 第15-16页 |
1.1.1 支付宝 | 第15-16页 |
1.1.2 蚂蚁花呗 | 第16页 |
1.2 腾讯旗下主要互联网金融产品 | 第16-17页 |
1.2.1 微信支付 | 第16-17页 |
1.2.2 财付通 | 第17页 |
1.3 京东旗下主要互联网金融产品 | 第17-19页 |
1.3.1 京东白条 | 第17-18页 |
1.3.2 京东小金库 | 第18-19页 |
2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状况调研过程 | 第19-24页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数据选取 | 第19-20页 |
2.1.1 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 第19-20页 |
2.1.2 调研的对象和方式 | 第20页 |
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0-21页 |
2.2.1 问卷的发放状况 | 第20页 |
2.2.2 问卷的回收状况 | 第20-21页 |
2.3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状况统计 | 第21-24页 |
2.3.1 支付宝使用状况统计 | 第21-22页 |
2.3.2 微信支付使用状况统计 | 第22页 |
2.3.3 京东白条使用状况统计 | 第22-24页 |
3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3.1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状况存在问题分析 | 第24-28页 |
3.1.1 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 第24-25页 |
3.1.2 互联网金融产品安全性有待加强 | 第25-26页 |
3.1.3 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不够理性 | 第26-27页 |
3.1.4 用户门槛低导致大学生信用违约风险加大 | 第27-28页 |
3.2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管力度不够 | 第28页 |
3.2.2 企业盲目扩大产品收益和风险提示不足 | 第28-29页 |
3.2.3 高校欠缺相关知识的教育和传授 | 第29页 |
3.2.4 大学生自身互联网金融知识薄弱 | 第29-30页 |
4 互联网金融产品在L大学使用的建议 | 第30-36页 |
4.1 国家方面 | 第30-31页 |
4.1.1 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准入规则 | 第30页 |
4.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0-31页 |
4.1.3 完善大学生信用评价系统 | 第31页 |
4.2 互联网金融企业方面 | 第31-33页 |
4.2.1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 | 第31-32页 |
4.2.2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战略 | 第32页 |
4.2.3 增强产品口碑宣传和用户体验 | 第32-33页 |
4.3 高校方面 | 第33-34页 |
4.3.1 增设相关课程和传授相关知识 | 第33页 |
4.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 | 第33页 |
4.3.3 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 | 第33-34页 |
4.4 大学生方面 | 第34-36页 |
4.4.1 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 第34页 |
4.4.2 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 | 第34-35页 |
4.4.3 积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