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 第13页 |
·广西北流日用工业陶瓷园区的典型性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关于土地集约内涵的研究 | 第16页 |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 | 第18页 |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实践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2 园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3-44页 |
·园区概况 | 第23-26页 |
·北流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园区概况 | 第24-26页 |
·园区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分析 | 第26-33页 |
·土地利用状况——按建设状况划分 | 第26-30页 |
·土地利用状况——按供应方式划分 | 第30-33页 |
·用地结构和功能定位协调状况分析 | 第33-40页 |
·园区土地资源特点分析 | 第33-34页 |
·规划用地结构及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 第34-40页 |
·土地开发和建设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土地开发建设情况 | 第40-41页 |
·土地供应情况 | 第41页 |
·土地管理绩效分析 | 第41-42页 |
·土地有偿使用情况 | 第41页 |
·土地市场化状况 | 第41-42页 |
·闲置土地情况 | 第42页 |
·企业用地剥离情况 | 第42-44页 |
3 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第44-71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5-47页 |
·评价指标说明 | 第47-50页 |
·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 | 第50-55页 |
·理想值的内涵 | 第50页 |
·理想值确定原则 | 第50页 |
·理想值确定的方法 | 第50页 |
·理想值确定说明 | 第50-55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5-67页 |
·确定方法 | 第55-60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0-67页 |
·计算集约度综合分值 | 第67-68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4 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计算 | 第71-76页 |
·扩展潜力测算 | 第71页 |
·尚可供应土地面积测算 | 第71页 |
·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测算 | 第71页 |
·测算过程与结果 | 第71页 |
·结构潜力测算 | 第71-72页 |
·测算方法 | 第71页 |
·测量过程与结果 | 第71-72页 |
·强度潜力测算 | 第72-73页 |
·测算方法 | 第72页 |
·测算过程与结果 | 第72-73页 |
·管理潜力测算 | 第73页 |
·尚可供地年数测算 | 第73页 |
·尚可供地年数测算方法 | 第73页 |
·测算过程与结果 | 第73页 |
·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扩展潜力分析 | 第73-74页 |
·结构潜力分析 | 第74页 |
·强度潜力分析 | 第74页 |
·管理潜力分析 | 第74页 |
·尚可供地年数测算分析 | 第74-75页 |
·评价成果综合应用分析 | 第75-76页 |
·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潜力分析 | 第75页 |
·工业园区尚可供地年数分析 | 第75-76页 |
5 园区土地评价结果的应用途径 | 第76-79页 |
·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动态监控提供依据 | 第76页 |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 第76页 |
·推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设 | 第76页 |
·促进工业园区相关规划的科学编制 | 第76-77页 |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 第77-79页 |
·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做好园区功能定位和功能分区 | 第77页 |
·建立项目用地准入制度,提高园区用地强度 | 第77页 |
·加强项目用地批后跟踪管理 | 第77页 |
·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项目进园吸引力 | 第77-78页 |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供应市场 | 第78-79页 |
6 结论和讨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A | 第87-88页 |
附录B | 第88-89页 |
附图 | 第89-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