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3-35页 |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发展迅速 | 第13-16页 |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和查询量稳步上升 | 第13-14页 |
·出质人为中小企业的登记量占比逐渐增大 | 第14页 |
·应收账款质押逐渐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担保融资工具 | 第14-16页 |
·从我国应收账款质押流程来看该业务存在很大风险 | 第16-21页 |
·应收账款质押流程 | 第16-17页 |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较一般商业贷款存在更大的风险 | 第17-19页 |
·通知第三债务人环节的设计能否降低法律风险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页 |
·应收账款概念存在缺陷 | 第21-27页 |
·应收账款的概念 | 第21-22页 |
·应收账款外延的大小存在争议 | 第22-23页 |
·未来应收账款如何确定 | 第23-25页 |
·不动产收费权性质存在争议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应收账款质权设立存在争议 | 第27-31页 |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程序的启动模式之争:单方申请还是双方申请 | 第28页 |
·登记生效主义和形式审查存在不协调 | 第28-30页 |
·登记对抗主义还是登记生效主义 | 第30-31页 |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31-35页 |
·法律效力层次较低且有"部门利益之嫌" | 第31-33页 |
·应收账款质押的实现存在缺陷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应收账款质押规定比较分析 | 第35-45页 |
·立法体例、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立法体例比较分析 | 第35页 |
·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质押客体的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质押的客体——债权与应收账款 | 第37-39页 |
·未来债权或未来应收账款 | 第39-40页 |
·质权的设立和公示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质权的设立和公示模式 | 第40-41页 |
·设立和公示模式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质押实现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作为质押的应收账款清偿期早于所担保的债权清偿期的情况 | 第42页 |
·作为质押的应收账款清偿期后于所担保的债权清偿期或两者清偿期一致的情况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完善 | 第45-60页 |
·加强立法,提升应收账款质押法律效力层次 | 第45-46页 |
·登记对抗主义的确立和通知环节的构建 | 第46-52页 |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设立的建议 | 第46-48页 |
·登记对抗主义下效力问题研究 | 第48-51页 |
·通知环节的构建降低法律风险 | 第51-52页 |
·应收账款质押的主体和客体的完善 | 第52-58页 |
·应收账款质押主体中出质人和质权人排除个人更具实践意义 | 第52-54页 |
·应收账款内涵与外延的确定避免纠纷 | 第54-58页 |
·应收账款质押其他方面的完善 | 第58-60页 |
·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化动产担保登记平台 | 第58页 |
·应收账款质押实现方式的完善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应收账款质押的风险及防范 | 第60-69页 |
·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的风险 | 第60-63页 |
·主体的某些行为可能招致的风险 | 第60-61页 |
·客体本身所致的风险 | 第61-62页 |
·内容中存在的风险 | 第62页 |
·公示中产生的风险 | 第62页 |
·实现中产生的风险 | 第62-63页 |
·应收账款质押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63-65页 |
·应收账款质权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导致实施该制度有风险 | 第63页 |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63-64页 |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64页 |
·金融机制不健全,对应收账款质押风险管理能力欠缺 | 第64-65页 |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加大风险产生 | 第65页 |
·应收账款质押的风险防范 | 第65-69页 |
·完善与应收账款质押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65-66页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66页 |
·金融机构应提高风险评估和防范能力 | 第66-67页 |
·中小企业应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建设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