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胺基和双膦酸酯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光动力治疗 | 第14-18页 |
1.2.1 光动力治疗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光动力治疗原理 | 第15-16页 |
1.2.3 光和光敏剂对光动力治疗效果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 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4 光动力治疗和其他手段联合治疗 | 第20-21页 |
1.5 酞菁 | 第21-24页 |
1.5.1 酞菁的基本结构及性质 | 第22-23页 |
1.5.2 酞菁类光敏剂 | 第23-24页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1.6.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胺基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合成及性质测试 | 第28-60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3 化合物合成路线及反应步骤 | 第30-32页 |
2.2.4 细胞实验 | 第32-35页 |
2.2.4.1 细胞培养条件 | 第32页 |
2.2.4.2 含样品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3页 |
2.2.4.3 细胞吸收实验 | 第33页 |
2.2.4.4 细胞光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2.2.4.5 细胞内荧光成像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9页 |
2.3.1 合成 | 第35页 |
2.3.2 化合物的表征 | 第35-43页 |
2.3.2.1 核磁共振(NMR)谱图分析 | 第35-40页 |
2.3.2.2 质谱分析 | 第40-41页 |
2.3.2.3 红外光谱 | 第41-42页 |
2.3.2.4 元素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3-45页 |
2.3.4 荧光光谱 | 第45-48页 |
2.3.5 不同浓度下酞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8-49页 |
2.3.6 单线态氧测试 | 第49-51页 |
2.3.7 光稳定性测试 | 第51-54页 |
2.3.8 细胞吸收实验 | 第54-55页 |
2.3.9 细胞内荧光成像 | 第55-58页 |
2.3.10 细胞光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2.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双膦酸酯轴向取代硅酞菁的合成及性质测试 | 第60-88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3.2.3 化合物合成路线及反应步骤 | 第63-65页 |
3.2.4 细胞实验 | 第65-68页 |
3.2.4.1 细胞培养条件 | 第65页 |
3.2.4.2 含样品培养基的配制 | 第65-66页 |
3.2.4.3 细胞吸收实验 | 第66页 |
3.2.4.4 细胞光毒性实验 | 第66-68页 |
3.2.4.5 细胞内荧光成像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6页 |
3.3.1 合成 | 第68-69页 |
3.3.2 化合物的表征 | 第69-74页 |
3.3.2.1 核磁共振(NMR)谱图分析 | 第69-72页 |
3.3.2.2 质谱分析 | 第72-73页 |
3.3.2.3 红外光谱 | 第73-74页 |
3.3.2.4 元素分析结果 | 第74页 |
3.3.3 紫外可见光谱 | 第74-76页 |
3.3.4 荧光光谱 | 第76-77页 |
3.3.5 不同浓度下酞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7页 |
3.3.6 单线态氧测试 | 第77-78页 |
3.3.7 光稳定性测试 | 第78-80页 |
3.3.8 细胞吸收实验 | 第80-81页 |
3.3.9 细胞内荧光成像 | 第81-84页 |
3.3.10 细胞光毒性实验 | 第84-86页 |
3.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00-10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