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引言 | 第11-20页 | 
| 1.1 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1.2 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与苦马豆素合成的关系 | 第13-17页 | 
| 1.3 基因功能互补实验 | 第17-19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42页 | 
| 2.1 材料 | 第20-24页 | 
| 2.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 第20-21页 |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1-23页 | 
| 2.1.2.1 常用药品 | 第21页 | 
| 2.1.2.2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21-23页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2.1.4 引物序列 | 第23-24页 |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24-42页 | 
| 2.2.1 内生真菌苦马豆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24-25页 | 
| 2.2.1.1 培养基制备及真菌接种 | 第24页 | 
| 2.2.1.2 菌丝体苦马豆素提取与检测 | 第24-25页 | 
| 2.2.2 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25-30页 | 
| 2.2.2.1 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 第25-27页 | 
| 2.2.2.2 基因组DNA酶切与转膜 | 第27-29页 | 
| 2.2.2.3 Southern杂交 | 第29-30页 | 
| 2.2.3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调控序列的克隆 | 第30-34页 | 
| 2.2.3.1 提取真菌基因组DNA | 第30页 | 
| 2.2.3.2 设计特异性引物 | 第30-31页 | 
| 2.2.3.3 三次巢式PCR反应 | 第31-33页 | 
| 2.2.3.4 侧翼序列测序分析 | 第33-34页 | 
| 2.2.4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构建 | 第34-42页 | 
| 2.2.4.1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cDNA克隆 | 第34-37页 | 
| 2.2.4.2 pBARGPE质粒功能检验 | 第37-38页 | 
| 2.2.4.3 构建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 | 第38-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61页 | 
| 3.1 内生真菌中苦马豆素含量动态变化 | 第42-48页 | 
| 3.1.1 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含量测定 | 第42-47页 | 
| 3.1.2 真菌样品苦马豆素含量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 3.2 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8-52页 | 
| 3.2.1 PCR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探针 | 第48-49页 | 
| 3.2.2 野生株及突变株基因组DNA限制酶切反应 | 第49-50页 | 
| 3.2.3 Southern杂交 | 第50-52页 | 
| 3.3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调控序列的克隆 | 第52-54页 | 
| 3.3.1 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引物优化PCR反应 | 第52页 | 
| 3.3.2 三次巢式PCR反应 | 第52-53页 | 
| 3.3.3 3rd PCR反应产物纯化及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 3.4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构建 | 第54-61页 | 
| 3.4.1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cDNA克隆 | 第54-56页 | 
| 3.4.1.1 野生株OW7.8 总RNA提取 | 第54页 | 
| 3.4.1.2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cDNA的扩增 | 第54-55页 | 
| 3.4.1.3 序列比对 | 第55-56页 | 
| 3.4.2 pBARGPE-mCherry功能检验 | 第56-57页 | 
| 3.4.2.1 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 和突变株M1对草胺磷BAR的抗性检验 | 第56页 | 
| 3.4.2.2 pBARGPE质粒在野生株OW7.8 中的功能检验 | 第56-57页 | 
| 3.4.3 构建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 | 第57-61页 | 
| 3.4.3.1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cDNA含酶切位点的扩增 | 第57页 | 
| 3.4.3.2 限制性双酶切反应 | 第57-58页 | 
| 3.4.3.3 PCR反应检验连接产物 | 第58-59页 | 
| 3.4.3.4 EcoRⅠ酶切筛选重组子 | 第59页 | 
| 3.4.3.5 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载体图谱 | 第59-61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4页 | 
| 4.1 讨论 | 第61-63页 | 
| 4.1.1 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1-62页 | 
| 4.1.2 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功能互补实验 | 第62页 | 
| 4.1.3 Southern杂交 | 第62-63页 | 
| 4.2 结论 | 第63-64页 | 
| 附录 1 | 第64-65页 | 
| 附录 2 | 第65-66页 | 
| 附录 3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