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启示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4.1 养老服务 | 第16-17页 |
1.4.2 社区居家养老 | 第17页 |
1.4.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 第17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5.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7-18页 |
1.5.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8页 |
1.5.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18页 |
1.6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 第18-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与现状 | 第21-28页 |
2.1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 | 第21-22页 |
2.1.1 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21页 |
2.1.2 民间组织的发展 | 第21-22页 |
2.1.3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22页 |
2.2 我国城市现行的社区养老模式 | 第22-24页 |
2.2.1 传统社会福利模式 | 第22-23页 |
2.2.2 行政主导模式 | 第23页 |
2.2.3 民办公助模式 | 第23页 |
2.2.4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 第23-24页 |
2.3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 第24-26页 |
2.3.1 传统观念束缚,民众接受率低 | 第24页 |
2.3.2 政府支持不足,保障资金不足 | 第24-25页 |
2.3.3 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分层设计 | 第25页 |
2.3.4 人才队伍匮乏,缺乏标准机制 | 第25-26页 |
2.4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典型性 | 第26-28页 |
2.4.1 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购买 | 第26页 |
2.4.2 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市场化 | 第26-27页 |
2.4.3 居家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案例描述 | 第28-39页 |
3.1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的背景 | 第28-29页 |
3.1.1 成都市贯彻落实服务型执政的理念 | 第28页 |
3.1.2 成都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的现状 | 第28-29页 |
3.2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的保障条件 | 第29-30页 |
3.2.1 成都市公益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29页 |
3.2.2 朗力养老服务中心具备的硬件条件 | 第29-30页 |
3.3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阶段 | 第30-35页 |
3.3.1 社区引进合作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 第30-31页 |
3.3.2 确定参与服务对象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 第31-32页 |
3.3.3 确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阶段(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 | 第32-34页 |
3.3.4 确立市场参与养老的管理阶段(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 | 第34-35页 |
3.3.5 公私合作监督机制建立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 | 第35页 |
3.4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特色 | 第35-37页 |
3.4.1 服务由政府购买 | 第35-36页 |
3.4.2 管理由市场运营 | 第36页 |
3.4.3 服务由专业人士提供 | 第36-37页 |
3.5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取得的效益 | 第37-39页 |
3.5.1 强化政府职能,保障老年人养老权益 | 第37页 |
3.5.2 推进多点治理,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 第37页 |
3.5.3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促进了社区建设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动因分析 | 第39-46页 |
4.1 社会需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创新的推动 | 第39-41页 |
4.1.1 创新创业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滋生 | 第39页 |
4.1.2 政府与机构合作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 | 第39-40页 |
4.1.3 养老服务占公共福利比重的逐年增长 | 第40-41页 |
4.2 市场参与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 | 第41-42页 |
4.2.1 创新服务管理办法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 第41页 |
4.2.2 树立品牌模式,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链 | 第41-42页 |
4.3 民众的需要进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 | 第42-43页 |
4.3.1 “421”家庭结构的主流地位 | 第42页 |
4.3.2 民众对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 | 第42-43页 |
4.4 经济支撑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创新的推动 | 第43-46页 |
4.4.1 养老服务产业化推动养老服务理念创新 | 第43-44页 |
4.4.2 市场参与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效分析 | 第46-51页 |
5.1 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促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 | 第46-47页 |
5.1.1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入市场力量 | 第46页 |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养老服务合法有序 | 第46-47页 |
5.1.3 不断加强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和监控 | 第47页 |
5.2 政府对公益组织的激励机制促进专业团队建设 | 第47-48页 |
5.2.1 一线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 第47-48页 |
5.2.2 优质志愿团队的标准化 | 第48页 |
5.2.3 资深专业研究人员团队 | 第48页 |
5.3 创新、确立养老模式管理机制,提升养老质量 | 第48-51页 |
5.3.1 建立政府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养老模式创新 | 第48-49页 |
5.3.2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优化社区的各项建设 | 第49-50页 |
5.3.3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树立养老服务标准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启示 | 第51-57页 |
6.1 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 第51-52页 |
6.1.1 完善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 第51页 |
6.1.2 增加政府公共预算,提供政府购买服务财力保障 | 第51-52页 |
6.1.3 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老年人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 | 第52页 |
6.2 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 | 第52-53页 |
6.2.1 非营利性组织提升服务质量 | 第52-53页 |
6.2.2 营利性组织扩大服务范围 | 第53页 |
6.3 加强宣传鼓励公民参与 | 第53-55页 |
6.3.1 提高专职和兼职人员技能 | 第53-54页 |
6.3.2 不断扩充志愿者服务队伍 | 第54页 |
6.3.3 建立资深的研究人员团队 | 第54-55页 |
6.4 规范服务流程,完善监管体系 | 第55-57页 |
6.4.1 政府有效引导养老服务市场良性竞争 | 第55-56页 |
6.4.2 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质量监督机制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7.1 结论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