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及金属团簇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氢经济综述第11-13页
        1.2.1 氢能的优势第11页
        1.2.2 氢气的制备第11-12页
        1.2.3 氢能的应用第12-13页
    1.3 储氢现状第13-18页
        1.3.1 理想储氢的标准第13-14页
        1.3.2 固体储氢材料的分类第14页
        1.3.3 物理方式储氢第14-16页
        1.3.4 化学方式储氢第16-17页
        1.3.5 准分子方式储氢第17-1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0-2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理论依据第20-21页
    2.3 理论内容第21-27页
        2.3.1 Thomas-Fermi-Dirac理论第22-23页
        2.3.2 Hohenberg-Kohn定理第23-24页
        2.3.3 Kohn-Sham方程第24-25页
        2.3.4 局域密度近似第25-26页
        2.3.5 广义梯度近似第26页
        2.3.6 杂化密度泛函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Cp_2V_2和Cp_2Cr_2的结构性质分析第28-37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计算方法第29-30页
    3.3 结果讨论第30-36页
        3.3.1 Cp_2V_2的几何构型第30-31页
        3.3.2 Cp_2V_2的分子稳定性第31页
        3.3.3 Cp_2V_2的电子结构第31-33页
        3.3.4 Cp_2Cr_2的几何构型第33-34页
        3.3.5 Cp_2Cr_2的分子稳定性第34-35页
        3.3.6 Cp_2Cr_2的电子结构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Cp_2V_2和Cp_2Cr_2的储氢性能分析第37-53页
    4.1 引言第37页
    4.2 计算方法第37-38页
    4.3 结果讨论第38-52页
        4.3.1 Cp_2V_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第38-41页
        4.3.2 Cp_2V_2储氢体系的结合能第41-43页
        4.3.3 Cp_2V_2储氢体系的动力学第43-44页
        4.3.4 Cp_2V_2储氢体系的稳定性第44-45页
        4.3.5 Cp_2Cr_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第45-48页
        4.3.6 Cp_2Cr_2储氢体系的结合能第48-49页
        4.3.7 Cp_2Cr_2储氢体系的动力学第49-51页
        4.3.8 Cp_2Cr_2储氢体系的稳定性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Al_(15)的结构性质和储氢性能分析第53-63页
    5.1 引言第53-54页
    5.2 计算方法第54页
    5.3 结果讨论第54-61页
        5.3.1 Al_(15)的几何构型第54-56页
        5.3.2 Al_(15)的稳定性第56页
        5.3.3 Al_(15)的电子结构第56-58页
        5.3.4 Al_(15)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第58-60页
        5.3.5 Al_(15)储氢体系的结合作用第60-61页
        5.3.6 Al_(15)储氢体系的稳定性第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总结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中零模态在超导界面的安德烈夫反射
下一篇:适用于彩绘文物保护环境的干涉型温湿度光纤传感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