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市综合体及其环境景观的解析 | 第15-22页 |
2.1 城市综合体 | 第15-18页 |
2.1.1 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简述 | 第15-18页 |
2.2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 | 第18-22页 |
2.2.1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2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的特点 | 第19页 |
2.2.3 我国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构建 | 第22-41页 |
3.1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的系统化研究”的理解 | 第22页 |
3.2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化的研究价值 | 第22-23页 |
3.3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3-25页 |
3.3.1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客体要素分析 | 第23页 |
3.3.2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主体要素分析 | 第23-25页 |
3.4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层次分析 | 第25-31页 |
3.4.1 宏观层次 | 第25-27页 |
3.4.2 中观层次 | 第27-28页 |
3.4.3 微观层次 | 第28-31页 |
3.5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31-39页 |
3.5.1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表层结构 | 第32-37页 |
3.5.2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深层结构 | 第37-39页 |
3.6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评价原则 | 第39-41页 |
3.6.1 完整统一的“环境” | 第40页 |
3.6.2 多元共生的“生活” | 第40页 |
3.6.3 清晰的“意象”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系统的整合设计 | 第41-47页 |
4.1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的整合思路 | 第41-42页 |
4.2 设计方式的探讨 | 第42-47页 |
4.2.1 宏观层面的内容与要点 | 第42-43页 |
4.2.2 中观层面内容与要点 | 第43-44页 |
4.2.3 微观层面的内容与要点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整合设计的实践--长沙骑龙大街环境景观设计 | 第47-7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5.2 宏观层次下的整体景观整合设计 | 第48-53页 |
5.2.1 与城市区域规划发展理念的融合 | 第48-49页 |
5.2.2 文脉的传承 | 第49-51页 |
5.2.3 周边城市空间环境 | 第51-53页 |
5.3 中观层次下功能景观区域的整合设计 | 第53-55页 |
5.3.1 功能区域互动融合 | 第53-54页 |
5.3.2 交通系统 | 第54-55页 |
5.4 微观层次下景观空间的整合设计 | 第55-73页 |
5.4.1 整体感官连续性的表达 | 第55-63页 |
5.4.2 具体空间设计 | 第63-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