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各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 第15-21页 |
1.3.1 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 第15-17页 |
1.3.2 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 第17-18页 |
1.3.3 中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 第18-20页 |
1.3.4 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土地潜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24-28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1.1 农业生态区法 | 第24页 |
2.1.2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1.4 地租与地价理论 | 第26页 |
2.2 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3页 |
3.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 | 第28页 |
3.2 土地利用构成 | 第28-29页 |
3.3 自然条件 | 第29-31页 |
3.3.1 地貌特征 | 第29-30页 |
3.3.2 气候特点 | 第30-31页 |
3.3.3 自然资源 | 第31页 |
3.4 经济概况 | 第31-33页 |
第4章 湘潭市土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33-52页 |
4.1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3-48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4-36页 |
4.1.3 土地潜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6-48页 |
4.2 数据搜集与整理 | 第48-50页 |
4.2.1 地形地貌因子 | 第48-49页 |
4.2.2 土壤因子 | 第49页 |
4.2.3 母岩母质因子 | 第49页 |
4.2.4 土壤性质因子 | 第49页 |
4.2.5 土壤侵蚀因子 | 第49-50页 |
4.2.6 气候因子 | 第50页 |
4.2.7 数据整理 | 第50页 |
4.3 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4.3.1 栅格化方法 | 第50-51页 |
4.3.2 空间叠加分析 | 第51-52页 |
第5章 湘潭市土地潜力评价 | 第52-61页 |
5.1 湘潭市土地潜力评价结果等级分类 | 第52-53页 |
5.2 湘潭市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5.2.1 Ⅰ等地 | 第54页 |
5.2.2 Ⅱ等地 | 第54-55页 |
5.2.3 Ⅲ等地 | 第55页 |
5.2.4 Ⅳ等地 | 第55-56页 |
5.2.5 Ⅴ等地 | 第56页 |
5.2.6 Ⅵ等地 | 第56-57页 |
5.3 湘潭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及改良建议 | 第57-58页 |
5.3.1 土壤侵蚀及防治 | 第57页 |
5.3.2 酸性土与碱性土的改良 | 第57-58页 |
5.4 合理利用湘潭市土地资源的建议 | 第58-61页 |
5.4.1 湘潭市土地资源特点 | 第58页 |
5.4.2 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 第58-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61-62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2页 |
6.3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