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0.1 Janus复合颗粒的简介 | 第11-12页 |
0.2 Janus复合颗粒的可控制备 | 第12-19页 |
0.2.1 种子乳液聚合法 | 第12-13页 |
0.2.2 微流体合成法 | 第13-14页 |
0.2.3 不对称蚀刻法 | 第14-15页 |
0.2.4 模板法 | 第15-16页 |
0.2.5 细乳液聚合分散法 | 第16页 |
0.2.6 无机相分离法 | 第16-17页 |
0.2.7 选择性的表面改性法 | 第17-18页 |
0.2.8 常规溶胀法 | 第18-19页 |
0.3 Janus颗粒的应用 | 第19-24页 |
0.3.1 药物运输 | 第19-20页 |
0.3.2 表面活性剂 | 第20-21页 |
0.3.3 自组装 | 第21-23页 |
0.3.4 光学探针 | 第23-24页 |
0.4 Janus颗粒的发展前景 | 第24页 |
0.5 天然生漆的发展与应用 | 第24-26页 |
0.6 本硕士学位论文的立论依据、研究思路及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0.6.1 立论依据 | 第26-27页 |
0.6.2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0.6.3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一章 TiO_2/C双球Janus颗粒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8-47页 |
1.1 引言 | 第28-29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1.2.1 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1.2.2 测试与表征 | 第29-30页 |
1.2.3 SPS@TiO_2核壳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30页 |
1.2.4 单一溶剂溶胀SPS@TiO_2核壳复合微球制备TiO_2/Poly-MPS双球Janus颗粒 | 第30-31页 |
1.2.5 混合单体溶胀SPS@TiO_2核壳复合微球制备TiO_2/poly(MPS-DVB)双球Janus复合颗粒 | 第31页 |
1.2.6 TiO_2/C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31-32页 |
1.2.7 TiO_2/C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光催化实验 | 第32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1.3.1 TiO_2/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 | 第32-36页 |
1.3.2 溶剂种类对制备TiO_2/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影响 | 第36-38页 |
1.3.3 磺化时间对TiO_2/Poly(MPS-DVB)双球Janus复合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38-39页 |
1.3.4 TiO_2/C双球Janus复合颗粒 | 第39-4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7-63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2.2.2 测试与表征 | 第48页 |
2.2.3 SPS@UFe核壳复合微球的合成 | 第48-49页 |
2.2.4 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2.3.1 SPS@UFe核壳复合微球 | 第49-53页 |
2.3.2 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 | 第53-56页 |
2.3.3 溶剂种类对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4 溶剂用量对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5 溶胀时间对UFe/Poly-MPS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6 聚合时间对UFe/Poly(MPS-DVB)双球Janus复合颗粒的影响 | 第59-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