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内外关于城市化效率的研究 | 第13-16页 |
二、国内外关于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结构框架 | 第18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一、城市化 | 第20页 |
二、城市化效率 | 第20-21页 |
三、经济发展 | 第21页 |
四、耦合协调度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城市化理论 | 第22-23页 |
二、投入产出和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三、经济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城市化效率评价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 第26-43页 |
第一节 城市化效率评价方法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第26-30页 |
一、DEA模型 | 第26-27页 |
二、Malmquist效率指数 | 第27-28页 |
三、信息熵权TOPSIS法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一、评价及测度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0页 |
二、评价及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2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32页 |
第三节 安徽省城市化效率分析 | 第32-37页 |
一、城市化效率的静态分析 | 第32-34页 |
二、城市化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节 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37-43页 |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 第37-38页 |
二、16 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 | 第38-40页 |
三、16 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第43-61页 |
第一节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43-44页 |
一、城市化效率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 第43-44页 |
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城市化效率的提高 | 第44页 |
第二节 耦合协调度测度 | 第44-48页 |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4-45页 |
二、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 第45页 |
三、耦合协调度测度结果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分析 | 第48-50页 |
一、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 | 第48-49页 |
二、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变化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节 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1页 |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54-55页 |
二、描述性统计 | 第55-56页 |
三、单位根检验 | 第56页 |
四、模型设定 | 第56-58页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1-6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一、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差距明显 | 第61页 |
二、耦合协调度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 | 第61-62页 |
三、各解释变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都较为显著 | 第62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62-66页 |
一、加大科学技术支出,不断推动技术进步 | 第62-63页 |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率 | 第63页 |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 第63页 |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 第63-64页 |
五、努力提升城市化效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 第64页 |
六、加强城市之间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