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监察系统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电子监察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11-13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本论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模型和算法描述 | 第15-21页 |
2.1 多智能体的概念、内容 | 第15-17页 |
2.1.1 单智能体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多智能体的通信、协调和协作 | 第16-17页 |
2.2 状态机 | 第17-18页 |
2.3 Apriori算法 | 第18-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智能数据传输模型 | 第21-30页 |
3.1 模型概述 | 第21页 |
3.2 基于多智能体的智能数据传输模型 | 第21-22页 |
3.3 数据感知层模型 | 第22-24页 |
3.4 数据协调层模型 | 第24-27页 |
3.4.1 数据监测设计 | 第24-25页 |
3.4.2 数据异常处理设计 | 第25-26页 |
3.4.3 数据转换设计 | 第26-27页 |
3.5 数据应用层模型 | 第27页 |
3.6 基于状态机的数据传输工作流模型 | 第27-2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电子监察模型研究 | 第30-49页 |
4.1 监察体系研究 | 第30-35页 |
4.1.1 监察总体架构 | 第30-32页 |
4.1.2 风险监察 | 第32-33页 |
4.1.3 数据交换 | 第33页 |
4.1.4 监察处理 | 第33-34页 |
4.1.5 预警决策 | 第34页 |
4.1.6 结果处置 | 第34页 |
4.1.7 业务体系 | 第34-35页 |
4.2 风险监察模型 | 第35-40页 |
4.2.1 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模型 | 第35-37页 |
4.2.2 组织结构模型 | 第37页 |
4.2.3 风险监察点 | 第37页 |
4.2.4 岗位职权风险监察模型 | 第37-39页 |
4.2.5 岗位职权风险监察流程 | 第39-40页 |
4.3 智能监察数据处理模型 | 第40-48页 |
4.3.1 电子监察系统工作流模型 | 第40-41页 |
4.3.2 监察引擎模型 | 第41-42页 |
4.3.3 多维度的监察引擎模型 | 第42-45页 |
4.3.4 预警处理模型 | 第45-46页 |
4.3.5 多层次Apriori挖掘算法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电子监察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49-66页 |
5.1 电子监察系统总体设计 | 第49-50页 |
5.1.2 电子监察系统总体架构 | 第49页 |
5.1.3 电子监察系统总体流程 | 第49-50页 |
5.2 电子监察系统功能设计 | 第50-55页 |
5.2.1 系统监察功能设计 | 第50-51页 |
5.2.2 风险监察功能设计 | 第51-52页 |
5.2.3 目录管理功能设计 | 第52-53页 |
5.2.4 预警处理功能设计 | 第53-54页 |
5.2.5 监察分析功能设计 | 第54-55页 |
5.2.6 监察报告功能设计 | 第55页 |
5.3 电子监察系统在高校采购系统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5.3.1 高校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背景 | 第55-56页 |
5.3.2 项目开发工具及语言 | 第56-57页 |
5.3.3 软件设计工具 | 第57页 |
5.4 电子监察系统数据模拟 | 第57-65页 |
5.4.1 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仓库总体设计 | 第57-59页 |
5.4.2 高校智能数据传输系统 | 第59-61页 |
5.4.3 高校电子采购监察系统 | 第61-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