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设计、计算论文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的开发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符号说明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7页
    1.1 国内中大功率柴油机动力产品市场需求第16-18页
        1.1.1 内河流域、近海船舶用中大功率柴油机动力市场需求第16-17页
        1.1.2 配套发电机组用中大功率柴油机动力市场需求第17-18页
        1.1.3 钻井用中大功率柴油机动力市场需求第18页
    1.2 中大功率柴油机的现状与发展第18-21页
        1.2.1 国外中大功率柴油机的现状第18-19页
        1.2.2 国内中大功率柴油机的现状第19-20页
        1.2.3 中大功率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的发展趋势第20-21页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1-22页
        1.3.1 课题的提出第21-22页
        1.3.2 课题的意义第22页
    1.4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的开发思路第22-26页
        1.4.1 加长冲程的柴油机开发技术第22-25页
        1.4.2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的开发原则第25-26页
    1.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二章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的方案设计第27-42页
    2.1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第27-28页
    2.2 实现柴油机性能指标的技术措施第28页
    2.3 主要结构和参数的确定第28-31页
        2.3.1 冲程S的确定第29页
        2.3.2 最大爆发压力pmax的确定第29页
        2.3.3 压缩比ε_c的确定第29-30页
        2.3.4 燃烧室的确定第30页
        2.3.5 活塞和连杆尺寸的确定第30页
        2.3.6 其它需要确定的结构和尺寸要素第30-31页
    2.4 柴油机热力学过程计算第31-37页
        2.4.1 已知参数第31页
        2.4.2 参数选择第31-32页
        2.4.3 热力计算过程第32-37页
    2.5 柴油机动力学过程计算第37-41页
        2.5.1 已知参数第37-38页
        2.5.2 动力计算过程第38-41页
    2.6 柴油机增压匹配过程计算第41页
        2.6.1 计算工况的选择第41页
        2.6.2 进行匹配计算第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6190加长冲程柴油机的详细设计第42-54页
    3.1 机体第42-44页
    3.2 曲轴连杆机构第44-49页
        3.2.1 曲轴第44-45页
        3.2.2 平衡块第45-46页
        3.2.3 连杆第46页
        3.2.4 活塞第46-49页
    3.3 配气机构第49-50页
    3.4 进排气结构第50页
    3.5 润滑系统第50-51页
    3.6 冷却系统第51-52页
    3.7 燃油供给系统第52-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和数据分析第54-74页
    4.1 测量参数及其设备仪器第54-57页
        4.1.1 柴油机控制参数第55-56页
        4.1.2 试验程序和项目第56-57页
    4.2 型式试验第57-66页
        4.2.1 起动性能试验第57页
        4.2.2 最低空载转速试验第57-58页
        4.2.3 调速性能试验第58-59页
        4.2.4 速度特性试验第59-61页
        4.2.5 负荷特性试验第61-62页
        4.2.6 推进特性试验第62-64页
        4.2.7 最低稳定工作转速试验第64页
        4.2.8 噪声测定试验第64页
        4.2.9 排放测定试验第64-66页
        4.2.10 机油消耗率测定试验第66页
        4.2.11 安全保护装置试验第66页
        4.2.12 连续运转试验第66页
    4.3 增压器匹配试验第66-72页
        4.3.1 不同喷嘴环匹配对比试验第66-68页
        4.3.2 不同供油提前角对比试验第68-72页
    4.4 性能试验结果分析第72-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5页
    5.1 结论第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79-80页
附件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研究
下一篇:电厂浓盐水的回用和减量化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