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变电所论文

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6-18页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第18-23页
    2.1 智能变电站主要特征第18页
    2.2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构成第18-21页
        2.2.1 站控层设备第19页
        2.2.2 间隔层设备第19-20页
        2.2.3 过程层设备第20页
        2.2.4 站控层网络第20页
        2.2.5 过程层网络第20-21页
    2.3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第21-22页
    2.4 500kV智能变电站的特殊性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智能化方案及应用第23-40页
    3.1 一次设备智能化实现及应用第23-25页
        3.1.1 基本概念第23页
        3.1.2 智能一次设备实现方式第23-24页
        3.1.3 智能化设备应用情况第24-25页
    3.2 开关设备智能化方案第25-29页
    3.3 主变设备智能化方案第29-38页
    3.4 一次设备在线监测配置及集成第38-39页
        3.4.1 监测范围第38页
        3.4.2 监测参量第38页
        3.4.3 本站监测后台方案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工程案例第40-85页
    4.1 工程概况第40-41页
        4.1.1 主变压器规模第40页
        4.1.2 规划各级电压出线回路数第40页
        4.1.3 本期各级电压出线回路数第40-41页
        4.1.4 无功补偿规模第41页
    4.2 电气主接线第41-44页
        4.2.1 500kV电气主接线第41-42页
        4.2.2 220kV电气主接线第42-43页
        4.2.3 35kV电气主接线第43-44页
    4.3 短路电流计算第44-50页
        4.3.1 计算目的第44页
        4.3.2 计算依据第44-46页
        4.3.3 短路电流计算第46-50页
    4.4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第50-58页
        4.4.1 设备额定电流第50页
        4.4.2 导体选择第50-53页
        4.4.3 互感器选型及与其他一次设备整合第53页
        4.4.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第53-54页
        4.4.5 500kV设备选择第54-56页
        4.4.6 220kV设备选择第56-57页
        4.4.7 35kV设备选择第57-58页
    4.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第58-61页
        4.5.1 防止过电压措施第58页
        4.5.2 避雷器选择及其配置第58-59页
        4.5.3 设备绝缘水平第59-61页
        4.5.4 悬式绝缘子串片数的选择第61页
    4.6 过电压计算第61-73页
        4.6.1 过电压计算模型第61-64页
        4.6.2 雷电反击入侵波过电压计算研究第64-69页
        4.6.3 雷电绕击入侵波过电压数学模型及计算研究第69-71页
        4.6.4 雷电侵入波过电压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第71-72页
        4.6.5 出线接地开关参数选择第72-73页
        4.6.6 小结第73页
    4.7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第73-78页
        4.7.1 电气总平面布置第73-77页
        4.7.2 500kV配电装置第77页
        4.7.3 220kV配电装置第77-78页
        4.7.4 主变压器及35kV配电装置第78页
        4.7.5 35kV电容器装置第78页
    4.8 防雷接地第78-83页
        4.8.1 直击雷保护第78-79页
        4.8.2 接地第79-83页
    4.9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5-86页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1-9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枣庄地区配网动态负荷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光伏电站接入调度系统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