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縮词列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各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 第13-15页 |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真菌耐药机制 | 第14-15页 |
·ABC蛋白家族 | 第15-22页 |
·ABC蛋白家族的分布及组成 | 第15-16页 |
·ABC蛋白的结构 | 第16-17页 |
·ABC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人类ABC转运蛋白--P型糖蛋白(P-gp) | 第18-19页 |
·酵母ABC转运蛋白 | 第19-21页 |
·PDR5 | 第21-22页 |
·酵母细胞中的脂类成分 | 第22-26页 |
·麦角甾醇的合成 | 第22-24页 |
·磷脂的合成 | 第24页 |
·鞘脂的合成 | 第24-25页 |
·脂类的运输 | 第25-2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敲除株的构建 | 第28-39页 |
·前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8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试剂与溶液 | 第29-30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30-31页 |
·敲除株的构建 | 第31-36页 |
·质粒pRS406的提取 | 第31-32页 |
·引物的PCR扩增 | 第32-34页 |
·乙醇沉淀DNA | 第34页 |
·LiAc/SS载体DNA/PEG高效酵母转化法 | 第34-35页 |
·单克隆基因组的提取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BY4741Δpdr5菌株的构建 | 第36页 |
·BY4741Δpdr10菌株的构建 | 第36-37页 |
·BY4741Δyor1菌株的构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Pdr5p对酵母耐药的影响 | 第39-44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菌种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耐药实验 | 第40页 |
·平板耐药实验 | 第40-41页 |
·耐药性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BY4741Δpar5菌株对氟康唑的抗性下降 | 第41-42页 |
·BY4741Δpar5菌株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抗性上升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Pdr5p对酵母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影响 | 第44-53页 |
·前言 | 第44页 |
·高效液相测定麦角甾醇含量 | 第44-47页 |
·菌株 | 第44-45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页 |
·放线菌酮诱导Pdr5p过表达 | 第45-46页 |
·麦角甾醇的提取 | 第46页 |
·高效液相条件 | 第46-47页 |
·内标法测定麦角甾醇的标准曲线 | 第47页 |
·GC-MS研究麦角甾醇前提的变化 | 第47页 |
·麦角甾醇的衍生化 | 第47页 |
·GC-MS的条件 | 第47页 |
·高效液相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结果 | 第47-51页 |
·内标法测定麦角甾醇的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敲除PDR5对细胞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Pdr5p过表达对细胞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PDR10敲除和YOR1敲除对细胞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GC-MS研究麦角固醇及其前体的结果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Pdr5p影响酵母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的机理初步研究 | 第53-62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菌株 | 第53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3-54页 |
·生化酶和试剂 | 第54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4-57页 |
·热酚法提取酿酒酵母RNA | 第54-55页 |
·纯化RNA | 第55-56页 |
·反转录mRNA成单链cDNA | 第56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57-61页 |
·敲除PDR5后其他ABC蛋白的表达变化 | 第57-58页 |
·敲除PDR5后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8-59页 |
·敲除PDR5后脂肪酸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9页 |
·敲除PDR5后鞘脂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9-60页 |
·敲除PDR5后OSH族在的表达变化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2-64页 |
·论文总结 | 第62-63页 |
·不足以及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