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21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9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设计方法 | 第11-19页 |
| ·样本量估算 | 第11页 |
| ·随机方法 | 第11-12页 |
| ·对照方法 | 第12页 |
| ·盲法 | 第12页 |
| ·治疗方案 | 第12-15页 |
| ·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15-16页 |
| ·观察指标和评分标准 | 第16-17页 |
| ·观测时间 | 第17-18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 3. 随访 | 第19页 |
| ·目的 | 第19页 |
| ·方法 | 第19页 |
| 4.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 5. 方案实施与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 ·研究质量控制要求 | 第19-20页 |
|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 第20-21页 |
| 研究结果 | 第21-29页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1页 |
| 2. 基线分析 | 第21-23页 |
|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平均病程比较 | 第21-22页 |
|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平均年龄比较 | 第22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颜色及面积评分比较 | 第22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兼症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 ·两组患者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 | 第23页 |
| 3. 疗效分析 | 第23-28页 |
| ·综合疗效分析 | 第23页 |
| ·疗效指标分析 | 第23-27页 |
| ·病例脱失情况 | 第27-28页 |
| 4. 随访 | 第28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 6. 依从性评价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42页 |
| 1. 关于脾虚型黄褐斑的思考 | 第29-32页 |
| ·目前临床分型 | 第29页 |
| ·四川盆地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体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四川地区黄褐斑体质分析 | 第30-32页 |
| 2. 围刺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理 | 第32-35页 |
| ·西医作用机理 | 第32-34页 |
| ·中医作用机理 | 第34-35页 |
| 3. 穴位注射足三里 | 第35-39页 |
| ·选穴 | 第35-36页 |
| ·足阳明与足厥阴 | 第36-37页 |
| ·穴位注射机理 | 第37-38页 |
| ·穴位注射足三里的临床运用 | 第38-39页 |
| 4. 围刺结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脾虚型黄褐斑的机理探讨 | 第39-40页 |
| 5. 本疗法的优势 | 第40-41页 |
| 6. 疗效分析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附件 | 第46-67页 |
| 附件一:综述 | 第4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件二:临床观察表 | 第59-66页 |
| 附件三: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