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艾丁湖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盐环境中放线菌的研究意义第10-11页
   ·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第11-15页
     ·纯培养方法第12页
     ·免培养方法第12-15页
       ·PCR-RFLP 方法第13页
       ·PCR-SSCP 方法第13-14页
       ·DGGE 与TGGE 方法第14页
       ·RAPD 方法第14-15页
   ·盐环境中放线菌的分离第15页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第15-19页
     ·表型信息第16-18页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第16页
       ·磷酸类脂分析第16-18页
       ·醌组分分析第18页
       ·全细胞脂肪酸分析第18页
     ·基因型和系统发育信息第18-19页
       ·DNA 碱基组成比例第18页
       ·DNA-DNA 分子杂交第18页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第18-19页
   ·论文的设计思路第19-21页
     ·设计思路第19页
     ·研究方案第19-20页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艾丁湖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研究第21-34页
   ·材料和方法第21-25页
     ·材料第21-22页
       ·样品的采集第21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方法第22-25页
       ·样品组分的测定第22页
       ·样品总DNA 的提取第22-23页
       ·放线菌特异性序列的扩增第23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3页
       ·回收纯化第23-24页
       ·连接T 载体第24页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24页
       ·构建克隆文库第24页
       ·克隆文库的检验及RFLP 分析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沉积物样品盐离子组分的测定结果第25页
     ·免培养方法分析艾丁湖沉积物放线菌多样性第25-33页
       ·沉积物总DNA 的提取及放线菌特异性序列的扩增第25-28页
       ·克隆文库的构建第28页
       ·克隆文库的检验及放线菌多样性指数分析第28-30页
       ·艾丁湖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分析第30-33页
   ·讨论第33-34页
第三章 艾丁湖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研究第34-43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分离培养方法第34-35页
       ·稀释涂布平板法第34页
       ·培养基第34-35页
     ·放线菌种类的初步鉴定第35-36页
       ·放线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35-36页
       ·放线菌16S rDNA 基因的扩增第36页
       ·测序结果的比对分析第36页
       ·放线菌菌种的保藏第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艾丁湖沉积物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第36-42页
   ·讨论第42-43页
第四章 两株潜在放线菌新种的多相分类第43-64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9页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3-44页
       ·16S rDNA 基因的克隆测序第43-44页
       ·依据16S rDNA 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第44页
       ·放线菌基因组DNA (G+C)%含量的测定第44页
     ·形态学特征第44-45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45-47页
       ·碳源利用第45页
       ·淀粉水解第45页
       ·牛奶凝固与胨化第45-46页
       ·明胶液化第46页
       ·纤维素分解利用第46页
       ·硝酸盐还原第46页
       ·硫化氢产生第46页
       ·氧化酶产生第46页
       ·过氧化氢酶产生第46-47页
       ·尿素酶产生第47页
       ·脂酶试验第47页
       ·温度耐受及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第47页
       ·盐度耐受及最适生长盐浓度的确定第47页
       ·pH 耐受及最适生长pH 的确定第47页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第47-49页
       ·全细胞糖组分分析第48页
       ·全细胞氨基酸组分分析第48页
       ·磷酸类脂分析第48页
       ·脂肪酸分析第48页
       ·醌组分的测定第48-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63页
     ·分子特征鉴定结果第49-52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49-51页
       ·(G+C)%含量测定结果第51-52页
     ·形态特征第52-53页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第53-56页
       ·碳源利用实验结果第53-54页
       ·温度耐受实验结果第54页
       ·NaCI 耐受实验结果第54-55页
       ·pH 耐受试验结果第55页
       ·酶学特征实验结果第55页
       ·代谢实验结果第55-56页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结果第56-60页
       ·全细胞糖组分和DAP 测定结果第56页
       ·磷酸类脂分析结果第56-57页
       ·脂肪酸分析结果第57-58页
       ·醌组分的测定结果第58-60页
     ·与相近菌株的比较第60-63页
       ·菌株TRM46004 与相近菌株的比较第60-61页
       ·菌株TRM46012 与相近菌株的比较第61-63页
   ·讨论第63-64页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罗布泊地区可培养嗜盐古菌多样性及其功能酶筛选
下一篇:新疆七角井盐湖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功能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