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毛状根的诱导及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 ·荞麦的特征及价值 | 第10-14页 |
| ·荞麦主栽品种及其特点 | 第10-11页 |
| ·苦荞麦的植物学特征 | 第11页 |
| ·苦荞麦的生长及分布情况 | 第11-12页 |
| ·苦荞麦的化学成分及其价值 | 第12-14页 |
| ·苦荞毛状根的诱导 | 第14-23页 |
| ·毛状根的特点 | 第14-15页 |
| ·毛状根诱导的机理 | 第15-16页 |
| ·毛状根的应用 | 第16-22页 |
| ·毛状根研究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 | 第22-23页 |
| ·植物毛状根与植株再生 | 第23页 |
| ·苦荞麦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29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与再生技术 | 第23-25页 |
| ·荞麦组培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荞麦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苦荞麦基因工程发展前景 | 第28-2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野生型发根农杆菌诱导苦荞麦毛状根的获得 | 第31-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 ·结果 | 第38-49页 |
| ·苦荞种子萌发与消毒条件探索 | 第38-39页 |
| ·发根农杆菌诱导的苦荞麦毛状根的获得 | 第39-40页 |
| ·苦荞毛状根诱导体系的优化 | 第40-43页 |
| ·不同菌株对不同苦荞品种的发根能力的比较 | 第43-45页 |
| ·不同苦养外植体诱导形成毛状根能力的比较 | 第45-46页 |
| ·苦荞毛状根的分子检测 | 第46-47页 |
| ·植物激素对于苦荞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土培法获得苦荞毛状根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3页 |
| ·苦荞基因型对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的影响 | 第49页 |
| ·发根农杆菌菌株型对苦荞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苦荞外植体对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苦荞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51-52页 |
| ·植物激素对于苦荞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 ·土培法培养毛状根的优缺点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苦荞麦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4-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 ·试验材料 | 第54-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 ·结果 | 第59-67页 |
| ·苦荞麦体细胞胚胎高频再生途径 | 第59-63页 |
| ·苦荞麦组织器官再生体系 | 第63-65页 |
| ·苦荞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 | 第65-66页 |
| ·苦荞麦两种再生体系的比较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71页 |
| ·基因型与外植体对苦荞麦再生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植物激素对体细胞胚胎再生途径的影响 | 第69-70页 |
| ·植物激素对丛生芽再生途径的影响 | 第70-71页 |
| ·苦荞麦不同再生体系的比较 | 第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与创新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