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通道内非对称布置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符号说明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引言第11-12页
   ·强化换热的目的和途径第12-14页
     ·强化换热的目的第12页
     ·强化换热的途径第12-14页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第14页
   ·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历程及进展第14-18页
     ·实验方面第15-16页
     ·数值模拟方面第16-18页
   ·综合换热评价指标第18-19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评价指标第18页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评价指标第18页
     ·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约束下的评价指标第18-19页
     ·换热流动综合评价指标第19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矩形通道内非对称布置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分析第20-39页
   ·模型描述第20-23页
     ·计算模型第20-21页
     ·计算方法第21-22页
     ·边界条件第22页
     ·数据处理第22-23页
   ·网格独立性考核第23-24页
   ·模型验证第24-25页
   ·三种布置方式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第25-30页
     ·三种布置方式强化换热性能分析第25页
     ·三种布置方式产生的纵向涡情况第25-27页
     ·通道内流动特性的比较第27-28页
     ·通道内局部换热特性的比较第28-29页
     ·阻力因子分析第29页
     ·综合换热性能分析第29-30页
   ·不同参数下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第30-37页
     ·翼间距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第30-31页
     ·不同翼高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第31-33页
     ·大翼长度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攻角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第34-35页
     ·强化换热优化结果第35-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圆管式翅片换热器非对称布置纵向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分析第39-56页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第39-43页
     ·计算模型第39-41页
     ·计算方法第41页
     ·边界条件第41-42页
     ·参数定义第42-43页
   ·网格独立性考核第43页
   ·三种布置方式的换热和流动性能分析第43-49页
     ·三种布置方式的换热性能分析第43-44页
     ·三种布置方式产生的纵向涡情况第44-45页
     ·通道内流动特性的比较第45-48页
     ·阻力因子分析第48页
     ·综合换热特性的分析第48-49页
   ·翼高和攻角对换热和流动性能影响第49-54页
     ·翼高对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第49-51页
     ·攻角对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强化换热优化结果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利用大涡模拟对矩形通道非对称布置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分析第56-67页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第56-59页
     ·物理模型第56-57页
     ·控制方程第57-58页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第58-59页
   ·网格独立性考察第59页
   ·大涡模拟的验证第59-60页
   ·大涡模拟的涡结构分析第60-66页
     ·流动结构第60-62页
     ·温度分布第62-63页
     ·压力分布第63-64页
     ·底面Nu数分布第64-65页
     ·瞬时Nu数和瞬时阻力系数f分析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结论第67-69页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手法在现代庭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基于人群搜索—支持向量机的心脏病多生理参数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