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镁酸铅智能压电陶瓷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压电陶瓷的发展及前景 | 第11-15页 | 
| ·压电陶瓷的性能及改性研究 | 第11-14页 | 
| ·无铅压电陶瓷的性能及改性研究 | 第11-12页 | 
| ·含铅压电陶瓷的性能及改性研究 | 第12-14页 | 
| ·压电陶瓷在喷涂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 ·等离子喷涂技术 | 第15页 | 
| ·课题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9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和设备 | 第19-27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PMN-PZT涂层制备 | 第19-20页 | 
| ·粉末处理方法及设备 | 第19-20页 | 
| ·涂层制备方法及设备 | 第20页 | 
| ·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测试 | 第20-23页 |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20-21页 | 
|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 第21页 | 
| ·涂层的透射分析 | 第21页 | 
| ·涂层的硬度测试 | 第21-23页 | 
|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 第23页 | 
| ·涂层的相结构和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 ·涂层材料的相结构 | 第23-24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4页 | 
| ·涂层的电学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 ·样品的被银 | 第24页 | 
| ·电滞回线的测量 | 第24-25页 | 
| ·极化实验 | 第25页 | 
| ·电学信号的测量 | 第25页 | 
| ·介电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等离子喷涂PMN-PZT涂层的参数优化 | 第27-39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喷涂材料选取及处理 | 第27-28页 | 
| ·喷涂基体的选取和处理 | 第27页 | 
| ·喷涂粉末的选取和处理 | 第27-28页 | 
| ·正交设计工艺参数优化 | 第28-38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29-37页 | 
| ·结合强度的测定及结果 | 第29-30页 | 
| ·涂层孔隙率的测定及结果 | 第30-37页 | 
| ·追加试验和对涂层的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PMN-PZT涂层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分析 | 第39-51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PMN-PZT涂层的结构 | 第39-48页 | 
| ·涂层的相结构 | 第39-42页 | 
| ·涂层的XRD分析 | 第39-40页 | 
| ·涂层的XPS分析 | 第40-42页 | 
| ·涂层的组织结构 | 第42-48页 | 
| ·涂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 ·PMN-PZT涂层孔隙率 | 第44-46页 | 
| ·PMN-PZT涂层的透射(TEM)分析 | 第46-48页 | 
| ·PMN-PZT涂层的力学性能 | 第48-49页 | 
| ·涂层的显微硬度 | 第48页 | 
| ·涂层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 | 第48-49页 | 
| ·结合强度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PMN-PZT涂层电学性能研究 | 第51-57页 | 
| ·涂层的电滞回线测量 | 第51页 | 
| ·涂层的压电信号分析 | 第51-53页 | 
| ·涂层的介电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 ·涂层的介电温谱 | 第53-54页 | 
| ·涂层的介电频谱 | 第54-55页 | 
| ·涂层的其他电学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涂层的阻抗-相位角频率谱 | 第55页 | 
| ·涂层的电容-电感频率谱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 | 第57-65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能带结构 | 第58-59页 | 
| ·价电荷密度 | 第59-60页 | 
| ·电子态密度 | 第60页 | 
| ·光学性质 | 第60-62页 | 
| ·热力学性质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