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新疆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2 棉花冠层结构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13-14页 |
·叶倾角 | 第14页 |
·光截获 | 第14-15页 |
3 行距配置变化对冠层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19-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1页 |
·农艺性状 | 第20页 |
·果枝交错系数 | 第20页 |
·脱叶率与吐絮率 | 第20-21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1页 |
·纤维品质 | 第21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1-25页 |
·株高 | 第21-22页 |
·单株蕾铃数 | 第22-23页 |
·果枝始节与始节高度 | 第23-24页 |
·果枝长度 | 第24-25页 |
·果枝交错系数 | 第25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行距变化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8页 |
·行距变化对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影响 | 第28-29页 |
·行距变化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29页 |
4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调节 | 第30-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31页 |
·冠层有效光辐射截获率 | 第31页 |
·冠层结构指标 | 第31页 |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 第31页 |
·叶片光合速率(Pn) | 第31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31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的调节 | 第31-34页 |
·冠层有效光辐射截获率(FIPAR)的变化 | 第32页 |
·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 | 第32-33页 |
·叶倾角(MTA)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调节 | 第34-35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叶片光合速率(Pn)的调节 | 第35-36页 |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调节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行距变化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行距变化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 第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机采模式下不同行距棉花光合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构成对播种期的响应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概况 | 第39-4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0页 |
·生育时期记载 | 第40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40页 |
·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40页 |
·考种与计产 | 第40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不同播期条件下棉花生育期间温度及有效积温的变化 | 第40-41页 |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生育进程的影响 | 第41-42页 |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42-43页 |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43-44页 |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行距变化与棉花产量品质与收获品质的关系 | 第47页 |
·行距变化与棉花冠层结构与光合物质生产的关系 | 第47页 |
·不同行距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播种期的响应 | 第47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