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 新疆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2 棉花冠层结构指标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叶面积指数第13-14页
   ·叶倾角第14页
   ·光截获第14-15页
 3 行距配置变化对冠层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8页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第19-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试验设计第19-2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21页
     ·农艺性状第20页
     ·果枝交错系数第20页
     ·脱叶率与吐絮率第20-21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1页
     ·纤维品质第21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2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1-28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1-25页
     ·株高第21-22页
     ·单株蕾铃数第22-23页
     ·果枝始节与始节高度第23-24页
     ·果枝长度第24-25页
     ·果枝交错系数第25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的影响第25-26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6-27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第27-28页
 3 讨论第28-29页
   ·行距变化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8页
   ·行距变化对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影响第28-29页
   ·行距变化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29页
 4 结论第29-30页
第三章 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调节第30-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试验设计第30-31页
   ·测试项目及方法第31页
     ·冠层有效光辐射截获率第31页
     ·冠层结构指标第31页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第31页
     ·叶片光合速率(Pn)第31页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31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的调节第31-34页
     ·冠层有效光辐射截获率(FIPAR)的变化第32页
     ·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第32-33页
     ·叶倾角(MTA)的变化第33-34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调节第34-35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叶片光合速率(Pn)的调节第35-36页
   ·不同行距条件对棉花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调节第36-37页
 3 讨论第37-38页
   ·行距变化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能力的影响第37-38页
   ·行距变化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第38页
 4 结论第38-39页
第四章 机采模式下不同行距棉花光合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构成对播种期的响应第39-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供试材料第39页
   ·试验概况第39-4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0页
     ·生育时期记载第40页
     ·叶面积指数第40页
     ·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第40页
     ·考种与计产第40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不同播期条件下棉花生育期间温度及有效积温的变化第40-41页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生育进程的影响第41-42页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第42-43页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43-44页
   ·播期对不同行距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6页
 4 结论第46-47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7-48页
 1 研究结论第47页
   ·行距变化与棉花产量品质与收获品质的关系第47页
   ·行距变化与棉花冠层结构与光合物质生产的关系第47页
   ·不同行距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播种期的响应第47页
 2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55页
附件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北疆地区滴灌春小麦养分吸收规律及耗水特征